此次事件,對消費心理的戕害也非常明顯。很多粉絲簡直不敢相信,這樣一家大品牌也能出問題。這種樸素的“迷信”視角說明,對自帶“金光”品牌的盲目信任有可能傷害到自身。質量管控水平,和品牌大小沒有絕對關系。小作坊可以造出美味安全食品,大企業也可能屢屢“翻車”。消費者唯有理性看待、科學認知、積極維權才是正題。
更為重要的是,此事經由媒體暗訪才水落石出。這再次提醒有關監管部門,千萬不可放鬆對大品牌、“洋品牌”的監管。近年來,隨著相關領域監管趨嚴,一些著名企業的產品相繼被送上食品安全“黑榜”。事實說明,大企業的自覺也是靠不住的,在管理不善、監督不力的前提下,所謂的“天花板級別”管理也可能是紙老虎。唯有繼續加大監管力度,依靠消費者的支持與配合,積極主動緊盯各類綫索,追蹤問題根源,將一個個假模假樣的問題“門店”給揪出來,才能遏制亂象,還消費者一個公道。目前,相關部門已經展開行動,令人期待。願此類行動不只是運動戰、一陣風。
長期以來,星巴克備受推崇。但值得提醒的是,在食品安全領域,永遠沒有“神”。一旦被人為送上“神壇”,也許不是什麼好事。(來源:現代快報 現代快報評論員:戴之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