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獻給六十華誕的中國--求解中國的2009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26 14:39:48  


 
  翻開中華五千年的發展史,清晰地揭示出中國的興亡之道。總結起來,導致中國亡國滅族的方式無非三條: 

  1、 外族入侵; 

  2、 外戚專政或宦官作亂; 

  3、 藩鎮割據或軍閥混戰; 

  或許有人嘲笑我們多慮。因為現在哪裡還有什麼“外族入侵”、“外戚”、“宦官”或“藩鎮”、“軍閥”呢?但是,我們始終認為:其實不然。 

  1、“外族入侵”的風險在減少,可是中國周邊的國家或集團對中國主權和領土的“政治蠶食”或“政治鯨吞”難道還少嗎? 

  2、“外戚專政”或“宦官作亂”似乎是不存在了,可是翻開一些執政者的履歷,一個個、一樁樁領導人的身邊人(如秘書或親屬)為非作歹、欺壓民眾的事件難道還少嗎? 

  3、“藩鎮割據”或“軍閥混戰”好像是沒有了,可是個別軍隊背景的各種勢力仗勢欺人、危害地方的事情難道還少嗎? 

  中國執政黨或執政者只有“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才能志行高遠。所以,中國為政者要深切的體會“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治國古訓。 

  一、中國要少一些自封的“天下太平”或“太平盛世”,多一些“臥薪嘗膽”和“奮發圖強”; 

  擺在60年後的中國共產黨面前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中國內外格局。中國必須首先要學會承認:60年後的今天,中國距離“天下太平”或“太平盛世”還相差甚遠。因為遵循孟子的關於二百年一次“天下太平”、五百年一次“太平盛世”的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僅僅才成立60周年,保守的估計,還需要中國人奮發向上140年後再談論“天下太平”似乎也不遲。至於“太平盛世”那就是個更遙遠的一個理想話題了。所以,60年後的中國,對“天下太平”或“太平盛世”有政治或民族的渴望是好的,但是如果中國能再少些“自封”的“天下太平”或“太平盛世”,那就更好了。 

  二、中國要少一些“好勇鬥狠”、“圖口舌之快”,多一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政治智慧和“有理”“有利”“有節”的政治勇氣; 

  中國越是強大,在與各國交流、交往,以及參與世界政治角色時,越是應該學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越是要學會“持勢示弱”。這是中國在2007年至2017年十年間在世界範圍的政治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中,應該學會的一個基本政治態度和政治方法。中國創造強大的綜合實力不是與人“好勇鬥狠”,更不與人“圖口舌之快”,而是創造更多的“中國機會”和造福於中國人民。中國憑借強大的綜合實力是為了更好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互利雙贏的國家戰略,是為了更好的履行“有理”“有利”“有節”的國家責任。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中國的集中體現。 

  三、中國要關注“自強不息”,更要注重“厚德載物”; 

  中國歷來注重“自強不息”基礎上的“厚德載物”。何謂“德”?外界的認同而已。外界對中國的認同才是中國成就其發展、強大事業的根基。當世界對中國不認同的時候,中國只有依據實事求是的原則,通過“自強不息”的實踐堅持自己的道路和信念,創造世界公認的事實和成就,最終贏得世界的認同。這就是屬於中國的發展道路。只要中國人民願意、中國人民支持及中國人民滿意,一定是適合中國的發展、強大的“自強之路”。 

  四、中國既要突出“法”“術”“勢”的發展,又要加強“理”“道”“德”的積累; 

  治國要構建“法治”的結構,但人民更呼喚“德治”的生活。沒有一個“法治”的國家結構,人民所期盼的“德治”的人民生活將成為“空中樓閣”。所以中國古語才有“歷來治國是治吏”的道理。怎樣治理黨、政、軍等各級官員才是中國最大的“法治”;如何讓黨、政、軍等各級官員時時刻刻受到人民的監督和法律的約束,才是中國最大的“德治”。不能服從、服務和實現於人民利益最大化的“民主”或“自由”都不可能符合人民的意志和願望。這就是中國最大的“道”與“術”。 

  中國60年的發展,走過彎路,也走過快速跑道。未來,我們無法預知是否還有更大的波折或曲折,但是堅持“持勢慎行”、“遇難勇進”會讓中國在發展的道路中少走一些彎路、少經歷一些曲折。也唯有如此,才能讓阻礙中國發展的勢力成為世界發展潮流的對立面,也才能讓這些阻礙中國發展的勢力落個“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歷史結局。 

  我從來不擔心中國的多災多難,因為我堅信中國“多難興邦”的信念;但是,我時常憂心中國的順風順水,因為我知道中國人心中對安樂的貪圖之念。這或許就是“國無敵者恒亡”、“人無難者必敗”的道理吧。 

  與國人共勉!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