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衝 廣東省廣州市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研究生
今年是新中國六十周年華誕。六十年風雨滄桑,新中國走過了曲折而又不平凡的歷程。正如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建過程一樣,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也是一個不斷減少空想色彩、增加現實成分和科學因素的過程。從1871年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政權巴黎公社的短暫實踐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二戰後形成的與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相對立的東方社會主義陣營到1980年代末蘇東社會主義劇變,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總是充滿著波折起伏,多磨多難。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出: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也是如此,也是一個不斷減少空想色彩、增加現實成分的過程。
回顧六十年歷程,可以以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和分界點劃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歷史階段。從1949年到1976年,中國人民在偉大領袖毛澤東的領導下,進行了艱難的社會主義探索。新中國誕生後,面臨著鞏固國家政權和恢復經濟的兩大歷史任務,新民主主義革命還沒有取得徹底勝利。從1949年到1956年,一系列的重大舉措主要有:追剿國民黨殘軍及各種反動勢力,實現全國領土解放和國家統一;開展土地改革,恢復和發展經濟;抗美援朝,維護國家外部環境安全。而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頒布以及三大改造的完成則標誌著中國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的轉變。由此,中國真正開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探索的歷史時期。值得一提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由於過於急躁和不顧當時國情,消滅了私有成分經濟,建立起大一統的公有制經濟,並將此作為社會主義建立的根本標誌,由此也種下了不良的後果——這種教條主義的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學說的做法顯然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也使得以後中國經濟發展一直處於緩慢甚至停滯的過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後,中共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八大,科學分析了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經濟建設方針,並開始了比較卓有成效的經濟建設。整個五十年代,中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是離不開蘇聯老大哥的幫助扶持的。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這一時期也主要是以蘇為師,照搬蘇聯的經驗。不可否認,其成果是巨大的,但所造成的消極影響也是深遠的。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改革開放前始終打上了蘇聯模式的深深烙印。在經濟建設剛剛步入正軌不久,中國的政治方向就發生了變化,一系列的政治運動和錯誤的經濟方針使社會主義探索遭到重大損失。反右派擴大化、反右傾運動等等這些帶有強烈的階級鬥爭色彩的政治運動給國內和黨內的民主建設和民主生活造成了極大破壞。而為了實現趕英超美和大步邁向共產主義,又推行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大躍進運動。這些疾風驟雨式的群眾性運動表明當時中共為了多快好省的社會主義而不顧當時國情,過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而沒能從實際出發。而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方針的確立給社會主義探索投下了更大的陰影,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要講政治,講階級鬥爭。這一方針的極端化表現就是十年文革浩劫悲劇的發生。文革結束後,當時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華國鋒仍然繼續堅持文革錯誤的思想路線,搞兩個凡是,使得文革結束後的社會主義建設仍然面臨各種困難。總的來看,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充滿了過多的理想和空想色彩,為了追求共產主義的盡快實現,教條式的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蘇聯模式,而沒有認清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國情。濃厚的空想色彩和浪漫精神與當時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的個性以及中共還沒能實現由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都是分不開的。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共確立了改革開放政策、擯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方針、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並逐步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轉折點,從此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此後先後召開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都是具有深遠影響的會議。這一時期,中共領導中國人民總結經驗教訓,順應時代潮流,實行對外開放和國內改革,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路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當代最大的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確立指導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它符合中國國情,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必須堅持一百年不動搖(鄧小平語)。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確立了適合國情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逐步建設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先後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中國化理論,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基本經驗,最根本的就是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的全面發展。
建國六十年來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歷程告訴人們:社會主義建設要從本國實際出發,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減少空想色彩,增加現實科學成分。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曲折和反覆,既要從歷史的角度分析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曲折和反覆的原因,認識其不可避免性,又要充分認識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對社會主義前途充滿信心;要正確認識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長期性、艱巨性,既要看到共產主義社會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又要深刻認識它的歷史必然性,堅信馬克思列寧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正如江澤民同志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必然走向共產主義這一基本原理。共產主義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將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必須看到,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過去,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比較膚淺、簡單。經過這麼多年的實踐,現在,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要全面和深刻得多了。我們對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可以做出科學上的預見,但未來的事情具體如何發展,應該由未來的實踐去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