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緣何“毒奶粉”妖霧又重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12 16:23:31  


  作者:趙文 甘肅蘭州 記者、評論員

  7月9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新聞發言人就甘肅發現送檢奶粉三聚氰胺超標一案向媒體通報說:從目前掌握的情況分析,很有可能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過去尚未完全銷毀的問題奶粉進行加工、銷售;經徹查,甘肅省尚未發現問題奶粉。
  
  到今年9月,距離三聚氰胺事件就將屆兩周年了。對於奶粉行業甚至整個乳製品產業鏈條來說,三聚氰胺事件是一個相當沉痛的教訓,它不僅是一起曾經發生過的公共食品安全惡性事件,而且是整個“中國製造”概念的誠信危機事件。可是,高壓整頓之後,問題奶粉卻又卷土重來,毒奶粉到底來自何處?若是新產的問題奶粉,說明高壓整頓尚有死角;若是那些尚未被銷毀的存量問題奶粉,則說明整頓之網有可漏之處。此前的公開信息也顯示,多家“涉毒”企業的產品均源自使用了此前已經被查處的問題奶粉。
  
  仔細分析,毒奶粉流出不外有兩種途徑:一是當時生產廠家生產出來的含三聚氰胺的產品並沒有做到完全銷毀;其次,這些產品在離開生產企業,進入經銷商等流通渠道後的去向不明。為何在“三聚氰胺”一詞已然成為“過街老鼠”的情況下,還有人選擇了藏匿而非上繳銷毀呢?就乳品企業而言,當初應對三聚氰胺事件需要承擔三塊成本,分即產品的生產成本、回收清點成本和銷毀處理成本。對於乳品企業來說如此龐大的成本,確實很難承受。這就意味著,在眾多被發現了三聚氰胺超標的部分企業中,極可能因為難以支付成本的原因而無法做到完全銷毀。但是,消費者的健康不是兒戲,食品安全是條高壓線。毒奶粉妖霧又重來,這無疑是不法商人心存僥幸,並且把乳製品整頓視同以往“避風頭”的慣性思維所致。毒奶粉重新抬頭,說明了在部分商人道德缺失的前提之下,不計後果的逐利行為無孔不入,市場的誠信體系難以修補,而監管機構的執法難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公共道德素質是食品生產和流通參與者必需的底線。可是多年來,我們的實踐卻往往與之南轅北轍,食品行業的從業大軍往往是低端人群,於是便不斷陷入誤區一再犯錯,以致管理和執法每每尷尬不已,被動不已。再加上過去常有的“掀高潮”之說,似乎凡事“低潮”時可以放任不管,一旦進入“高潮”才“嚴懲不貸”,難怪就有執法倚輕偏重之虞,民間也有“避風頭”之說。如此社會管理的定勢,“三聚氰胺”毒奶粉的卷土重來便不足為奇了。當然,經歷了兩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的教訓之後,此番毒奶粉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而應當列為典型的刑事案件追究之。
  
  一個社會永遠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變動是永恒的,也是絕對的。因此,社會管理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系統,也必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應該是“此一時彼一時”,也不應該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依法管理、執法必嚴理應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日常作業”。如對待毒奶粉這樣關係到民眾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管理和執法部門決不能當做是權宜之計或者是可伸可縮的“橡皮筋”,而應當有識破妖霧的火眼金睛,只盼“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