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夢的思想流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0-09 12:00:21


 
  四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初傳播,是以“知識革命”面目出現的。其時,“不談社會主義則不足以稱新文化運動”(周佛海語)。那個時候的中國知識分子切身地體會到,社會主義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智慧”刷新“吃人的禮教”。中國知識分子發現,國人一直捍衛著“國粹”,但是“國粹”卻從沒有捍衛過國民。馬克思主義一進入中國,仿佛開辟了一個新生面,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積弊,似乎都可以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中得到最根本解決。所以,把新文化運動解釋為一場馬克思主義普及運動,并不過分。由於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及運動相互交織,幾乎每一個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都或多或少地沾染了馬克思主義,或被卷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漩渦中了。

  領頭自然是李大釗。李大釗在《庶民的勝利》一文中,首先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描述為“全世界庶民的勝利”。他號召中國“庶民”,要敢於蔑視一切的“大……主義”。他認為,所有的“大……主義”都隱含了專制。而民主主義正是反抗這些“大……主義”暴行的互助精神。李大釗是想借用馬克思主義,喚醒中國人自覺勞動的意識,改變懶惰成性。否則,中國就不可以在世界變革中立足。

  與之稍有不同的是,國民黨內以戴季陶、胡漢民、廖仲愷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們認為,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理論,其實是同一種東西。戴季陶甚至主張,把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翻譯成socialism。在戴季陶看來,孫中山民生主義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對這種甚囂塵上的社會主義熱,胡適和孫中山潑了幾瓢冷水。胡適名言是“少談些主義,多研究些問題”。孫中山名言是“社會主義有五十七種,不知哪一種是真的。”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袖陳獨秀發表《談政治》一文,首次公開主張通過“階級戰爭”和“政治的法律強權”,打碎資產階級的舊政治。1920年,陳獨秀移居上海,與北京的李大釗形成“南陳北李”的格局。蘇俄共產黨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們派遣顧問,提供基於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的理論指導和活動經費,中國共產黨才不但有了自己的組織和活動經費。共產黨成立,就開始了以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方式,實現布爾什維克主義行動。從此,中國農民問題、勞工問題、“新”“舊”問題,幾乎所有中國社會問題,都寄希望於通過共產黨領導的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在奪取全國政權之後得到解決。與這個革命理想遙相呼應的,則是“打土豪分田地”、“窮苦人翻身得解放”“實現共產主義”等革命口號。工農暴動、武裝鬥爭,成了中國共產主義運動主旋律。

  通過武裝鬥爭奪取政權,然後再過渡到共產主義模式改造中國。這是蘇俄密使、張國燾和劉仁靜最早提出的。毛澤東當時在中國共產黨內地位不高,對這個重大決策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武裝鬥爭和國內階級鬥爭最堅決、最徹底、最具有策略性的領導人,也是把馬克思階級鬥爭理論和中國帝王駕馭術融合得最好的革命領袖。毛澤東對“階級鬥爭”具有異乎常人的敏銳和高超手腕。他坦誠:“記得我在1920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階級鬥爭》,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和一個英國人作的《社會主義史》,我才知識人類自有史以來就有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初步地得到認識問題的方潔論。可是這些書上,并沒有中國的湖南、湖北,也沒有中國的蔣介石和陳獨秀。我只取了它四個字:階級鬥爭,老老實實地來開始研究實際的階級鬥爭。”

  “階級鬥爭”於毛澤東的一生,成於斯敗於斯。毛澤東天才般運用階級鬥爭理論,領導共產黨奪取了全國政權,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成為一代偉人。但毛澤東在建國後,繼續迷信“階級鬥爭一抓就靈”,治國理念沒有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以至國家在“文革”完全陷入階級鬥爭的狂熱和殘暴。領袖一人之下,全國殘酷內鬥,徒剩“一個人的自由”。

  人們不禁要問,如果毛澤東出生在毛澤東文革時代,將會有怎樣的人生遭遇?他會不會因為父親是地主,從而劃入“四類分子”成為“政治賤民”?他會不會因為“出身不好”喪失進入師範學校讀書的機會,只能回到農村接受改造?他會不會因為沒有“介紹信”去長沙、北京而淪為“盲流”?他會不會因為創建新民學會被定性為“非法結社”,從而打成“現行反革命”?他會不會因為創辦《湘江評論》批評時政,而被視為“尋釁滋事”、“煽動顛覆政府”?他會不會因為參加工人運動以“三反分子”論處?他會不會因為與楊開慧同居、拋棄賀子珍而被作為“流氓罪”批鬥?

  幸虧,毛澤東出生在晚清民國時代。如果出生在新中國,從出娘胎開始就要背負“政治賤民”身份屈辱生活,或在青年時期就要被無產階級專政許多次。而以毛澤東強烈的個性,只能是被強大的“專政”打倒在地,踏上一腳。

  今天,馬克思“階級論”雖廣受詬病、質疑和批判,但馬克思當年對各種“偽社會主義”的洞察力和批判力,依然令人敬佩。他犀利地寫道:“這樣就產生了封建的社會主義,半是挽歌,半是謗文,半是過去的回音,半是未來的恫嚇;它有時也能用辛辣、俏皮而尖刻的評論剌中資產階級的心,但是它由於完全不能理解現代歷史的進程,而總是令人感到可笑。為了拉攏人民,權貴們把無產階級的乞食袋當作旗幟來揮舞。但是,每當人民跟著他們走的時候,都發現他們的臀部帶有舊的封建紋章,於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