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實名網評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文藝的使命不是與技術競速搏鬥
http://www.CRNTT.com   2025-03-07 18:57:51


  中評社北京3月7日電/網評:文藝的使命不是與技術競速搏鬥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穀好好

  人工智能(AI)是科學技術發展到新一輪的最新變革,它不僅推動產業升級,改變傳統經濟的面貌,而且對人類社會生活也會產生深遠影響。

  戲曲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下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傳承保護。AI技術最核心的就是大數據的采納、分析和學習。昆曲被尊為“百戲之祖”,中國歷史上遺存的大量昆曲文本以及老藝術家掌握的表演精華,其挖掘整理工作,完全可以讓AI技術發揮所長,篩選出昆曲文本最精彩的部分,提煉出程式化表演的範式,從諸多音樂唱腔中分析、歸納一般規律,進一步提升其理論高度。這樣就能打破傳統戲曲口傳心授的模式,鞏固戲曲的藝術實踐與理論厚度的融合,從而讓我們的後人更加穩健地傳承戲曲藝術。

  當DeepSeek在短時間內完成一首詩的創作,當Midjourney用參數矩陣編制視覺盛宴,文藝創作將不再是亭台樓閣裡的春華秋實。AI技術雖然無法完全理解人類的情感世界,但是這種“百無顧忌”有可能會摩擦出新的火花。這種碰撞打破了傳統文藝工作者的思維模式,很有可能綻放出新的美學呈現。縱觀人類歷史,每次裂變都會孕育新的機會,敏銳的藝術家應該具備這些感知時代變革的能力,大膽學習研究新生事物,讓傳統藝術創作插上新的時代翅膀。

  AI技術將會開創人機合作的美學新大陸。19世紀照相技術的誕生迫使繪畫走出寫實的牢籠,催生了印象派的光影革命。今日AI技術更具顛覆性,它不僅能模仿現有風格,更能生成人類想象之外的視覺形態和聽覺體驗。AI幫助藝術家打開想象空間,呈現更加瑰麗而多彩的世界。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