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文 甘肅蘭州 記者、評論員
在不幸的地震災難面前,有一些人不幸罹難,於是國家以降半旗並停止一切公共娛樂活動的方式,來向他們表達最後的敬意。這就是4月21日我們歷經的又一次舉國哀悼,第一次是兩年前為汶川大地震中死難的同胞。這種為黎民百姓降半旗志哀的舉國致哀方式,體現了中央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人文情懷,表達了國家對普通公民的生命價值的尊重,這無疑是人性化的體現。這種舉國哀悼方式符合全國人民的內心願望,也是一個國家面對國民遇難時所盡的責任。
選擇玉樹大地震正好七天的日子舉行舉國致哀,很符合中國民間辦喪事“頭七”的民俗定制。國家決定舉國致哀,是在向地震中不幸遇難的死者表達一種敬意,也是告慰這些逝者讓他們帶著尊嚴安息。同時,也是對我們每一個活著的人一次精神上的感動和心靈上的洗禮。當然,這也是溫家寶總理所說的“讓人民活得更有尊嚴”的體現。
舉國致哀後,死者已矣,生者何堪?儘管這次玉樹地震遠不及汶川地震的損失,但這次地震讓我們了解到了玉樹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那種環境下還能夠強烈生存的人們;也再一次喚醒了我們施以援手的悲憫心、表達捐助的同情心,讓人們看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的力量。其實,無論是社會以及公民的良心良知,或者是社會責任的使然,以捐款捐物的形式表達愛心,以一顆赤誠的愛心支援震區抗震救災,就是愛心行動,就是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抗震救災的道義體現。賑災捐款,是同胞情、愛國心,是仁愛,是責任。
有捐款,就有數額;有數額,就有高低。此高彼低,人厚我薄,難免會有些議論。事實上,捐款的數額不可能一樣,但每一筆捐款背後的那份對災區人民的關愛之心,卻是一樣的。大災無情人有情,捐款有價愛無價。捐款,是愛心呼喚和愛心自覺,不是道德要挾與道德勒索。因為其他東西可以明碼標價,愛心卻無法以價格衡量,但這種義舉和善舉卻來不得半點虛假。這又讓人由不得想起前不久公眾人物的“詐捐門” 事件來。
“詐捐門” 事件之所以讓個人義舉演變成一個社會事件,是因為人們有對真相的渴求和探究的訴求,是為了讓公眾人物本該透明的行為能夠得到大眾的驗證和考問,是對明星個人善舉不至於淪落為愚弄公眾秀場的機制修補。這種大眾的詰問其實並不是壞事,一方面,驗證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顛撲不破的道理;另一方面,“詐捐門” 事件也讓整個社會陷入難堪,看到了公信力難覓的深層危機。
由此再來說對愛心捐款善款的去向監管。在發達國家慈善信息都很公開,關心慈善事業的人,隨時都可以查詢善款信息。因為,透明和公信是慈善事業的生命。應當說,我們的慈善機構在這方面還有增加透明和公信的空間。就此而論,只有讓公權力或者具有公權力的單位都在陽光下運行,愛心捐助機制才能成為有效的社會良性互動,舉國致哀的方式才顯得更為神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