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民國一百?民國安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27 16:32:04  


  作者:趙毅 上海 記者 

  一百年前,中國積貧積弱,飽受淩辱。中山先生領導革命,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歷經北伐、十年建設、八年抗戰、國共內戰,“中華民國”跌宕起伏,最終於1949年播遷台灣,並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在國內和國際都失去了代表大多數中國人的合法性。

  這段歷史,對於兩岸的執政當局來說,除了遣詞用句的不同外,對於歷史本原和發展脈絡,幾乎沒有異議。然而,我們要問的是:馬英九領導下的“中華民國”——這個即將慶祝“建國百年”的“中華民國”,就是歷史上的“中華民國”的延續嗎?就是在實踐中山先生遺言“和平奮鬥救中國”的“中華民國”嗎? 

  我看不是。
   
  民進黨的民國:寄生宿主 

  無論是“台獨黨綱”,還是《台灣前途決議文》;無論是陳水扁,還是蔡英文,在在表明:民進黨眼中的“中華民國”,其實就是該黨賴以寄生的宿主而已。因為在該黨看來:“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這句話清楚表明了民進黨的戰略企圖心和現實妥協性。也因此,才有所謂“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國民黨是外來政權”的說法。

  既然“中華民國”是宿主,那麼民進黨就是寄生物,他們從宿主體內攝取營養,維持自己生存,同時還對宿主本身造成嚴重傷害,甚至迫使宿主最終滅亡。1986年創黨的民進黨,與“中華民國”沒有歷史連接紐帶,因而,他們寄生在“中華民國”中,沒有心理與歷史包袱,於是,一方面努力贏得“中華民國”各個層面的選舉,一方面又在執政後,在政治、經濟、文教等各個方面消減“中華民國”,突出台灣的主體性,破壞家國認同。在“憲政”體制內,鼓動民粹而公然違憲;在政府運作中,綁架民意而撕裂社會。
 
  不能不說,國民黨對於這種局面的造成,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國民政府遷台後,實施高壓政策和威權統治,忽視底層人民的心聲,將一部分異見人士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導致台獨意識高漲;開放黨禁報禁及李登輝上台後,又容忍和暗助台獨人士逐步取得各級政權,最終使民進黨上台執政,任由後者以“中華民國”是台灣為殼,借殼上市,大幅度向台獨方向移動。

  國民黨的民國:偏安王朝 

  儘管現今“中華民國憲法”的“主權範圍”仍及於大陸地區,儘管馬英九在今年的元旦文告中,以及在各種場合下,都表明“中華民國”的歷史延續性,儘管“中華民國”依然是一部分中國人的代表,甚至是23個國家眼中的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是,這無法掩蓋現在的“中華民國”的偏安性格。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依靠威權統治,“中華民國”在台灣獲得了合法性;民主化後,“中華民國”的合法性因台獨上升而重挫,但“國會”改選、“總統”直選以及“中華民國”的代表性由大中華移至台澎金馬,“中華民國”的合法性再次強化。這些“中華民國”的合法化舉動,都與台灣做了“在地化”連接,使“中華民國”制度化於台灣各角落。

  同時,一系列的內外因素也使中國國民黨本身發生深刻變化。美國的介入,強化了兩岸分治的現實,使國民黨開始深耕台灣,努力連接“中華民國”與台灣;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和所謂“導彈威脅”,使國民黨無意也無能再爭奪中國正統地位;民進黨的步步緊逼,也使國民黨放下架子,開始苦心經營台灣。最終,它由革命政黨轉型為選舉機器,當年豪氣幹雲的“光復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變成了“不統、不獨、不武”的消極策略,經略大陸的雄心壯志演變成為“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

  由此,“中華民國”與台灣之間,幾乎劃上了等號。曾經的光榮,只能用來籠統地說明自身的合法延續性;曾經的夢想,被現實擊得粉碎。中山先生生前未看到中國的完全統一,一百年後,中國不僅還未完全統一,甚至連“中華民國”這塊招牌,都已經偏安一隅、靈魂出竅了。

  共產黨的民國:無法言說 

  遷台前的“中華民國”,中國共產黨予以承認,儘管對歷史的詮釋仍然沿用選擇性的詞匯,但這種狀況隨著2005年連戰訪問大陸及2008年國民黨執政,開始有所好轉。而遷台後的“中華民國”,則共產黨面臨著無法言說的政治窘境。

  毫無疑問,共產黨無法承認現在的“中華民國”,否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及正當性即面臨重大問題。但不承認“中華民國”,並在國際上封殺任何可能導致“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結果的努力,卻導致了嚴重問題:台灣人民的國際空間縮小,台灣同胞的家國認同逐漸淡漠,並在客觀上幫助了民進黨消減“中華民國”,助長了台獨思潮和台獨勢力。

  1991年國民黨成立國統會,制定國統綱領,當時共產黨斥之為“國不統綱領”,2006年陳水扁宣布終止國統會運作,終止國統綱領,共產黨這時才驚覺“國統綱領”有其歷史意義,不能簡單否定。同樣,在台獨分裂活動步步升級時,共產黨才驚覺:“中華民國”招牌及其“憲法”,是反對台獨、連接兩岸、維護和平的有效武器,否則,陳水扁的“‘中華民國’是什麼碗糕”這句話後面,緊跟著就是:“我們的“中華民國”是台灣,接下來台灣就是台灣。” 

  於是,現在的“中華民國”在共產黨眼里,既無法承認,又無法排斥,索性只做不說,不去明說。畢竟,國民黨還在保衛著這塊招牌,民進黨也不敢把這塊招牌扔掉。

  結論:各取所需的“民國” 

  對於中國國民黨而言,“中華民國”自不待言,仍然像百年老店,只是與遷台前相比,這個老字號內外交困,左支右絀,能不能有下一個百年,還是未知數;對於民進黨而言,“中華民國”就像提款機,任人予取予求,然後過河拆橋;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中華民國”就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所以,台灣方面慶祝“建國百年”,更多的像一場嘉年華會,缺少對“中華民國”及台灣自身格局的真正反思;而反對黨,也只是為反對而反對,目光短視到只局限於島內,而不是全球;大陸方面,也只能從“辛亥革命”的角度去呼應,政黨利益的考慮往往多於民族利益。

  說到底,“中華民國”之所以變成各取所需的利益博弈場,除了國際因素,仍然在於兩岸中國人對台灣問題,缺乏開創性的胸襟格局,缺乏前瞻性的解決思路,缺乏包容性的政治互信,所以,各自都只能繼承前人的政治遺產,做一些事務性的工作,再寄望於後人解決問題。

  “中華民國”,最終成為一個虛無縹緲的符號,時隱時現,若有若無。當年那個率領熱血男兒北伐、奠定國家經濟基礎、領導民族對日抗戰的“中華民國”,如今只存在於教科書中,讓無數人唏噓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