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民俗專家點評“鬼節” 不可迷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02 11:25:44  


  中評社北京9月2日電/中國網報道,“叫,都快半小時了,再過20分鐘鬼門就關了”,這是一位本城同行24日晚11時許的開心網記錄;“七月半晚上不要出門”,“這幾天小心,不要踩到人家燒紙錢留下來的圈圈裡”,這是長輩和朋友的諄諄告誡;在各論壇、貼吧裡,許多網友也紛紛討論“七月半”的禁忌,如不能在床頭掛風鈴、不能晚上曬衣服等等,並稱,如果做不到,“好兄弟”(這一稱謂來自港台,是對“鬼”的別稱)容易上身。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員郭京飛在漢接受採訪時,也談到24日晚演出他的麥克風失聲有點“靈異”,“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下午在江灘看到一具屍體被撈上來”。聽到這些“禁忌”和“靈異事件”,背後多少會有點涼颼颼。一切,只因剛過去的8月24日是農歷七月十五,傳說中的“鬼節”。

  記者採訪武漢高校的兩位知名民俗學家——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劉守華以及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文學院博士生導師黃永林,他們解讀,“鬼節”意義不是讓人信鬼神,其文化內涵充滿親情和人道主義精神,網上傳說的許多“禁忌”為後人附會,實在不必理會。

  規模曾超清明節

  劉守華教授今年75歲,上世紀40年代曾親身體驗過“七月半”節的盛況,他稱,這個節是非常重要的民俗節日,“過去是很隆重很莊嚴的,在清朝時,它的規模比清明節更大。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因為有些封建迷信的東西,它被冷落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