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景德鎮:千年窑火薪傳不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12 10:33:42  


 
  複燒古窑,打造“鎮窑1728”

  古窑之所以能走出困境,其秘訣就在於借助景區的文化優勢,通過各種精心策劃的活動將優勢放大。陳武平認為,必須突破思想束縛,勇於創新,走前人不敢走甚至不敢想的新路。

  於是,古窑民俗博覽區提出了複燒鎮窑的想法。當時的鎮窑已破敗不堪,支撐窑體的梁柱搖搖欲墜,內部也出現窑磚脫落現象。一些人認為,鎮窑屬於珍貴的文物,如果貿然複燒可能會對其產生破壞性影響。有著豐富柴窑燒煉經驗的老師傅則指出:“想要保護老柴窑,僅憑磚頭補、泥巴糊不夠,還得讓窑火‘養’著。”

  在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複燒鎮窑是使用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像北京的故宮等著名古建築數百年來從未停止使用。正是在這種使用與不斷修葺的過程中,那些瑰麗的古建築得以完美地保存於世。事實證明,“鎮窑”的複燒不僅達到了復興景德鎮陶瓷文化、提升景點人氣等效果,也的確讓古老的柴窑重新獲得了生機。

  “鎮窑”“葫蘆窑”都是寶,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須要以足夠大的嗓門宣傳出去才行。於是博覽區想方設法聯繫媒體,以拍攝專題片等形式,將古窑向全世界推廣。民間收藏“大佬”馬未都、節目主持人王剛、影視演員唐國強等人,也被邀請前來參加 “鎮窑”“葫蘆窑”複燒、再燒等活動。名人效應讓本已具備轟動效應的盛大複燒活動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通過複燒活動讓古窑獲得空前關注的陳武平,試圖在陶瓷領域大展身手。但與一般的陶瓷企業不同的是, 他們憑借的是古窑的文化優勢,走出一條不同於他人的陶瓷文化發展之路。

  “清雍正六年,督陶官唐英來到景德鎮,為景德鎮的瓷業書寫了不少傳奇,那年正好是公元1728年。”陳武平說,“我們所創建的陶瓷品牌就叫‘鎮窑1728’,它由博覽區里的傳統手工制瓷老藝人親手拉制泥坯,由傳統瓷窑燒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