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我國進入工業社會時代的時間不長,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工業場所只是生產加工和勞動就業的地方,難以想象它們應作為文化遺產而列入保護之列。“從2007版規劃到2011年新版規劃,我們對工業遺產的認識也在深化。越是臨近首鋼停產,規劃人員越是感覺到,不能讓這片有特征的土地,在城市空間格局中被淹沒。”鞠鵬艶說,原規劃中已經強調了對工業廠區格局結構性特征的傳承,新版規劃對這一特征進一步突出了。
北京近年來在工業遺產保護方面已有一些典型案例,著名者如曾經的“中國電子工業的搖籃”798,化身為北京文化的鮮明地標和當代文化藝術的展示交易中心。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座供氣廠——北京焦化廠,在停產後也保留了一個工業遺產園。巨大的紡織工廠——京棉二廠是新中國第一個採用全套國產設備裝備起來的大型棉紡織廠,老廠區體量很大,最初規劃為居住區,現在也擬保留老工業廠房進行改造,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最初有工業遺產的意識是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但真正進入實踐層面是在新世紀之後。”鞠鵬艶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的大量開發,以“推倒重來”的模式為重,後來隨著城市開發模式到達一定層次,以及社會文化人士的呼籲,大家廣泛意識到,不能讓工業文化在內的城市文化特征在開發建設中消失。
城市規劃實踐者和專家們的觀感相同。單霽翔介紹說,近10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概念不斷擴大,工業遺產等新型文化遺產大量湧現,大大突破了原有文物保護的概念和範疇。在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候選者中,就有公眾熟悉的不滿百歲的工業遺產,如長春一汽、克拉瑪依一號油井等。
北京在過去的10年里產業結構調整和籌辦奧運過程中,一批老工業項目停產、轉產,也為工業遺產的保護提供了現實要求。“是拆了重建還是進行改造利用,折射出文化意識的變化。”
在剛剛結束公示的《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規劃》中,也已明確要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概念擴展到全城,優秀的近現代建築、焦化廠等工業遺產也將納入成片的保護區域內,利用它們引導、創立一批新的城市活力地帶。
對於一個工業遺產與現代經濟、生活融洽相處的新首鋼,人們充滿好奇。對於工業遺產保護的明天,人們充滿期待。如果我們的孩子在這裡就可以知道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將是怎樣有意義的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