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李纓 用鏡頭解讀日本的“戰爭後遺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21 10:29:05  


  中評社香港8月21日電/8月12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內閣明確表示,不會在8月15日當天參拜靖國神社。這短短一句話中,包含著兩個“敏感”的字眼:“靖國神社”、“8月15日”。無論我們對日本了解多少,都不會對靖國神社感到陌生,更難忘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日子。

  然而對於靖國神社,我們是否真正了解?

  “日本人的優越感、他們獨特的神國美學的集大成就是靖國神社。它構造的是一個‘生死相逢’的空間。它既是‘國家神靈’集體呼吸的空間,又是‘國民個體’與‘國家共同體’對話的空間。”中國導演李纓這樣解讀靖國神社,他為探索這樣一個空間,花了10年時間拍攝紀錄片《靖國神社》,並於近期寫出一本名為《神魂顛倒日本國》的書,作為《靖國神社》的“續集”。

  該片已在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公映,關注度頗高,尤其在日本公映時引來軒然大波。

  “有‘右翼’勢力揚言要放炸彈,因此,所有觀眾在進入電影院前要接受安檢,日本‘右翼’國會議員要求審查電影,各大影院迫於政治壓力取消放映,種種阻撓,形成‘《靖國》騷動’。”李纓拍攝之初,並未想到,這樣一部電影會招致如此多的麻煩。也就是這樣一部備受阻撓的影片,卻創造了日本紀錄片電影票房最高紀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