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這種人與人之間,人與文化物件之間的關係找不到。精神上出現了斷裂,反映在藝術上很多人就會認為是西方的美術是主流,是我們要推崇繼承的。其實中國文化藝術的精髓是西方的藝術體系和價值體系根本無法企及的。包括中國現代藝術的油畫作品,和西方同一時期相比並不比他們差。未來相信中國會出越來越多優秀的藝術家人才。不自信和盲目崇拜的原因就是好萊塢導演斯皮爾伯格所說的那句話:“我們走的太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當代藝術必須和歷史大背景相關才有生命
南方日報:對於收藏者來說,我們該如何理解中國現代藝術?您眼中中國現代藝術未來發展的方向在哪裡?
張大力:我認為中國現代藝術的變遷主要分為六個時期。第一是五四,西方美術引進中國時期,徐悲鴻是代表人物。第二是1949~1979年,英雄主義時期,主要畫作的對象是偉人和工農兵學生;第三個階段非常重要。是中國美術作品從“神”到“人”的轉變。代表作是羅中立的《父親》。藝術圈在那個時期開始蓬勃,像張藝謀,崔健,路遙一並出現不是偶然。第四個時期,上一輩人對紅色記憶,傷痛的控訴;第五個時期的美學代表作,像賈樟柯拍的《站台》,《小伍》;第六個時期,就是“飄一代”。反映對農業社會的緬懷,對工業主義的批判,一直尋找回家的路。
談到中國未來美術應該怎麼走,什麼才是留得下來的作品。我認為當代藝術必須和歷史大背景相關才有生命。主題和歷史的共性,作品的個性,傳遞的語言、色彩、感情。是這些因素共同成就的。從大的格局要有共鳴,站在歷史的角度,人的共性去看。同時人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隨波逐流。就是一個時代最根本的問題被你無意中碰到,並用畫筆反映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