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舌尖上的中國》:把美食拍出情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19 10:10:21  


  中評社香港5月19日電/《新京報》報道,這兩天大家都在談論央視一套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很少看電視的我晚上在家也等著看。全體網民為一套講美食的紀錄片而興奮,這件事情在當下的中國十分罕見,值得深究。

  《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播了三集,每一集都有一個主題。第一集叫“自然的饋贈”,講原材料;第二集叫“主食的故事”,顧名思義講的是主食;第三集叫“轉化的靈感”,講的是豆腐、奶製品這一類“偶然”的美妙發明。在一集50分鐘的紀錄片裡,導演和攝制組帶著觀眾探訪祖國各地美食,了解各式各樣與美食有關的人和事,整個片子節奏緊凑、製作精良,十分好看。

  吃對於中國人是一件重要的事。我們從小被教育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一點首先體現在飲食上。在世界版圖上,做飯好吃的民族為此總是十分自豪的。在全球化的今天,美食輸出可能會被認為是一個民族對世界的頭一樁貢獻。法國的奶酪和面包、西班牙的火腿、德國和比利時的啤酒、希臘的橄欖油、東南亞的咖喱、日本的壽司、韓國的泡菜、墨西哥的卷餅、阿根廷的牛排……這就是“吃貨”眼中的世界地圖。這張地圖是和諧的、動人的、充滿幸福的。

  中國的美食世界聞名,但往往被人誤解,因為它太過豐富、太過複雜、甚至可以說太過微妙。十年前,在大多數外國人那裡,宮保雞丁、木樨肉、左宗棠雞這幾道菜可能就代表了中國菜(Chinese),現在,美國小鎮居民大概也知道川菜和湘菜的區別了——美食的輸出和一個國家國際關注度的上升,或許不無關係吧。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