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4日電/文學出版盛況難再
點評人:李兆忠,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隨著出版業的發展,出版物數量增長迅速,長篇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出版的數量也都在快速增加。但是到底銷量如何?內容如何?影響力又如何?很難和出版數量匹配。其中,重複出版的情況很普遍,不少早年已經出版的作品被重新出版,這說明新的原創作品影響力還不夠。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年,人物傳記類的書籍出版量很大,尤其是自傳,很多人都在寫自傳,這可能有出版機構利用名人效應的緣故,但總的來說,加大了傳記的出版量。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傳記質量就很難判斷,特別是自傳,因為自己寫自己,難免會有隱諱或者美化的問題,真實性就要打個問號。
此外,莫言的獲獎確實引起了莫言作品的銷售熱,但是有沒有帶動整個文學出版物的銷售,很難說,甚至會不會影響到其他作品的銷售也很難說。畢竟現在讀長篇小說的人就那麼多,而且閱讀的研究並沒有跟上,買書人是否是讀書人,有多少人買回去真的讀,都難以判斷。
2學術書籍難掩蒼白
點評人:喬新生,中南財經大學教授
2012年,內地學術界的派別之爭更加激烈。我想原因有二:第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社會分化日趨嚴重,學術界的分化也同樣嚴重,不同派別的主張從他們的閱讀、寫作中就可以看出來。其二,圍繞改革成就的評價有了分歧,海外學者贊同更多,而內地學者似乎更加冷靜,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中國學術界就改革開放的大問題的論戰已經白熱化。這從去年許許多多的出版物中就能看出來。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如果要給中國學術界貼上派別的標簽,其實還為時過早。出版界爭論的亂象,某種程度上有被西方學術界放大的效果,實際上學術爭論白熱化的背後,是無法掩蓋的學術混亂和蒼白。中國學術和學術出版,其實還遠遠沒有到高水平的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