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國境的東亞近現代史》,中日韓三國共同歷史編纂委員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年2月 |
第一,一定要每一個執筆者都站在一個東亞的立場上來觀察問題。分了章以後,每個承擔者寫的不僅是本國的情況,而是這段時間整個東亞的情況。這樣的話你不但要熟悉自己還要熟悉對方,當然有特別不熟悉的可能是對方給你提供資料,但是也得爭取消化以後,站在一個東亞的角度來觀察。這是我們第一次要做的。
第二個,我們分了上下卷,上卷講了東亞的國際政治關係的變化,下卷講東亞的社會,各個層面都反映出來。我想這個問題就是學術性更強,那麼也更貼近東亞的實際情況。
分歧 學術層面上的分歧是絕對的
我們講抗日戰爭,在日本的講法是十五年戰爭(1931年-1945年),甚至會講中日戰爭、亞洲太平洋戰爭等等,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是很實際的一個問題。
新京報:這套書的編寫聽說三國學者舉行了十幾次國際會議,聽說會上的分歧特別多,我想問一下主要的分歧有哪些?
步平:這個分歧首先我得說是學術角度的,學術分歧是絕對的,不可能是一致的。同樣發生一件事,你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個角度就是不一樣的,從學術角度講這種分歧是非常普遍的,不要把學術層面的分歧拿到政治層面上來探討。說承認不承認侵略,承認不承認戰爭罪行,基本上是不存在這一方面的問題的。
但是那一類(學術)的分歧又是很多的,比比皆是,幾乎每個問題都要去討論。比如說甲午戰爭,甲午戰爭這段事實都知道的,什麼時候發生的,什麼海戰、陸戰等等,這都是一樣的。但是站在中國的角度上去怎麼觀察它,他可能會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日本為了爭奪日本的權利和中國發生了這些衝突。那麼日本又覺得中國是一個老大帝國,你現在不應該再這麼樣控制東亞了,應該有很多新的力量在崛起。韓國又有另外一個角度,他覺得是兩個大國都在韓國這個領土上,所以他有一個漫畫,一個繩子勒著,一邊中國在這邊拽,一邊日本拽,韓國被勒著脖子。就是各有各的角度,這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們在討論的時候我們需要把各個角度的認識綜合起來看一看。所以,類似的東西非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