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書法家鐘繇有兩句話,一為“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一為“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它們觸及到了書法在筆法中追摹宇宙元氣流行變化的核心。鐘繇是一個深明玄學的人,他以“天”和“地”來說“用筆”和“流美”,顯示了從《周易》以來自然元氣化生萬物思想的影響。鐘繇將這一思想導入書法之中,認為用筆的神妙莫測,隱蔽難形,就像清氣上騰、塵埃飛揚之難言;而玄妙的用筆一旦流注於筆墨,則形成了筆跡,書法的美感遂形於目前,就像濁氣下凝、聚為大地萬物一樣。書法的美,是一種動感的美,它是隨著筆墨的運動而成。書法家以一畫之筆跡,界破虛空,鑿破鴻蒙,所以,書法家就是要吮吸造化的元氣,發為生機流蕩的生命形式。
傳為王羲之作的《記白雲先生書訣》中說:“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混元”是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狀態,是宇宙之初元氣未分的狀態。中國哲學家認為,開天辟地之前,世界是處於一種元氣混沌未分的狀態。書法雖然是一藝之成,卻要和宇宙萬物的本原相通。通在哪裡?因為元氣未分,所以是一個整體;因為原始混沌,所以還沒有秩序。世界大概就是從元氣混沌向理性和秩序不斷演變的。書法要追根溯源,那麼,秩序的美、理性的美、分割的美、排列的美,都不是書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這就是後來傅山所批評的“俗字全用人力擺列,而天機自然之妙竟以安頓失之。”書法家要回歸到那種美麗的無秩序之中去,那裡有渾整的生命存在。因為秩序的美是人為的美,元氣淋漓的混沌之美才是天然的美,是大美。
有很多書法理論家都喜歡稱書法為“書道”(比如衛夫人、虞世南、張懷瓘、鄭杓、董其昌等)。書道就是要以書達道,以書體道。“道”,是混沌未分之元氣,就是“同混元之理”。這一思想,被後來很多書法理論家所繼承。他們或言“自然”,或言“道”,或言“天機”,或言“造化”,但都與“元氣”異名而同質,都觸及到世界的本體和書法藝術的根源,是氣的宇宙論思想在書法領域裡的落實,或者說,是書法的“形上學”。
書法本來不過是墨塗的痕跡,但我們卻把墨塗的痕跡看作是有生氣、有性格的東西。氣是人自身生理和精神所形成的綜合的、整體的生命力,把這種生命力灌注到點畫中去,並與宇宙永恒運動的生命精神相同構,才是書法創作最後的目的。我們反覆練字,就是練習並養成把自我生命力融入點畫的能力。中國書法強調要“活”,要有活趣,因為中國人是用變動的眼光來看世界的。而書法,就是要去把握和體現這個變動不拘的世界的風神。索靖《草書勢》說:“婉若銀鈎,飄若驚鸞。”孫過庭《書譜》說:“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右軍如龍,北海如象。”這些都是描述一種活潑潑的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