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代文學中,中國人推崇魯迅,魯迅作品中充滿了批判精神,而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國人在推崇魯迅外也推崇起沈從文,喜歡他作品中的更濃的中國氣派和味道。
從中國文學的歷史上看,歷來有兩種流派,或者說有兩種作家的作品,我不願意把它們分為什麼主義,我作個比喻,把它們分為陽與陰,也就是火與水。火是奔放的、熱烈的,它燃燒起來,火焰炙發、色彩奪目;而水是內斂的、柔軟的,它流動起來,細波密紋、從容不迫,越流得深沉,越顯得平靜。火給我們激情,水給我們幽思;火容易引人走近,為之興奮,但一旦親近水了,水更有誘惑,魅力久遠。火與水的兩種形態的文學,構成了整個中國文學史,它們分別都產生過偉大作品。
從研究和閱讀的角度看,當社會處於革命期,火一類的作品易於接受和歡迎,而社會革命期後,水一類的作品則得以長遠流傳。中華民族是陰柔的民族,它的文化使中國人思維象形化,講究虛白空間化,使中國人的性格趨於含蓄、內斂、忍耐。所以說,水一類的作品更適宜體現中國的特色,僅從水一類文學作家總是文體家這一點就可以證明,而歷來也公認這一類作品的文學性要高一些。
再說第二個問題。基於中國的歷史和現實,中國文學的批判精神歷來是強烈的。拿現在來看,先是“文化大革命”之後,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以前政治的、種種不人道的、黑暗的、殘暴的東西,再是在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之後,批判社會腐敗、荒唐以及人性中的種種醜惡的東西。
長期以來,中國文學裡的政治成分、宣傳成分曾經太多,當我們在掙扎著、反抗著、批判著這些東西時,我們又或多或少地以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模式來掙扎著、反抗著、批判著,從而影響了文學的品格品質。這種情況當然在改變著。中國國內的文學界和讀者群也不滿這種現象,在呼喚著、尋找著、努力創作著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同時又是從社會現實生活中萌生的有地氣的、有氣味和溫度的、具有文學品格的作品,而不再欣賞一些從理念出發編造的故事,雖然那些故事離奇熱鬧,但它散發的是一種虛假和矯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