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李克強當知青時與農民一起種地 手上滿是繭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04 09:00:04


 
  李克強的碩士論文《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中分析說,10年來,我國農村工業化的興起與發展,使我國走上了獨特的工業化道路,促成國民經濟呈現出嶄新的局面。

    在博士論文《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中,李克強開宗明義寫道:“迄今為止,世界上眾多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表明,現代化的實質就是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社會的演化,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因此,一個國家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首先必須實行工業化。”

  這是青年時代的李克強,對“讓農民過上現代生活”這一問題的思考,也可看作是他對“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理念的最初雛形。

  用工業的思路發展農業,把“糧倉”變成收益更高的“廚房” 

  近期的一次國務院會議上,李克強談起了自己10多年前國外考察的經歷。當時,他作為河南省負責人前往加拿大考察現代農業。他注意到,對方介紹情況時從不簡單地說“農業”(Agriculture),而是始終堅持用一個完整的詞組“農業產業”(Agriculture Industry,直譯為“農業工業”)。

  “我當時聽著很奇怪,為什麼叫農業工業?但看了一圈後我明白了:他們真的是用工業的思路在發展農業。”李克強回憶起當年的驚訝,“當地一個地區的食品研究所,居然分門別類研究中國的陽春面、手擀面、叉燒包等不同食品對面粉的要求,並把這些信息反饋給農民和種子商,讓他們準確把握市場需求。”

  “我們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口、這麼眾口難調的口味,8大菜系,完全有條件改變傳統農業思路,用消費導向來發展農業生產,真正把農業做成一個大‘產業’。”

  從知青時代的“挨餓”經歷,到青年時代的“三農”鑽研,李克強痛感造成農村貧困、農民貧窮和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也痛感農村長期被排斥在工業化進程之外。在履任河南時,他致力於改變傳統的“就農業論農業”的思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