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司實際的情況來看,四川長虹參控股的這147家公司,經營情況並不理想。
從上市公司業績的角度來看,當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下降36%,但是少數股東損益以50%的幅度下降。這個枯燥的財務數據,其直觀的解釋就是上市公司持有的非全資子公司當年整體盈利下滑嚴重。換句話說,眾多的參控股公司並未帶來實質性的效益提升。
據2017年年報,當年新納入合併範圍子(孫)公司13家,虧損的8家;其中非全資子公司合計淨虧損865萬元。
換個角度分析。當年新設子(孫)中涉及貿易的至少有4家,但是當年注銷的孫公司共計13家,其中有12家從事貿易業務。儘管新設公司與注銷公司的地域並不一致,但是這個也已經足夠說明公司在子(孫)公司的設立上相對隨意。基於正常的商業邏輯,這些被注銷公司通常意味著經營不力,但是公司似乎不願意進行深入分析,就倉促在其他地域設立新的貿易實體。
這家公司過去幾年在參控股公司問題上也是多有反覆。這可能體現了管理層在這個問題上的舉棋不定。2013年,其參控股的公司最高為166家,之後的2014年和2015年出現大幅度削減,數量減少至不足50家,但是過去的2016年和2017年再次大舉成立眾多參控股實體。這些都將公司管理層難以擺脫業績低迷和急於尋求突破的焦躁心態展現無遺。
除了業績方面不理想,這樣的戰略布局,更是深度反映了這家公司管理層戰略定位不清晰。在2017年財報中四川長虹將自己描述為“一家集綜合家電、IT 數碼、部品材料、精益製造服務、新能源等業務為一體的全球化科技企業”。
這樣的描述,也使得這家公司看上去就像是多元產品的雜燴,投資者無從得知四川長虹未來到底能提供什麼樣的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
從業務結構上看,四川長虹主業非常不分明,直到現在也拿不出一款可以吊打市場的拳頭產品。事實上,對於一家成本控制方面並不理想的公司來說,尋求產品聚焦或者差異化競爭,才能塑造自己完美的護城河。而在缺乏主業突出的背景下,想實現多元化布局,必定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和效率的降低。公司疲弱的營收和低下的盈利能力數據足以說明這些問題。
從公司發展的角度看,尋找更多利潤增長點,本無可厚非。行業內也不缺乏多元化發展的範例。美的集團(000333.SZ)便是一個極佳範例。美的集團既保持了傳統的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業務優勢,又在機器人自動化領域新增市場想象空間。
然而,與美的集團兩條腿均衡有力同步向前不同的是,在淡化傳統優勢彩電標簽後,什麼是長虹的核心競爭優勢所在,恐怕連四川長虹的管理層自己也在困惑。
從四川長虹2017年營收分布可以看出,公司有四項營收超過100億元規模的產品,以家電出身的四川長虹其營收占比最高的兩項已與家電業務並不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