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軍不無遺憾地解釋道,其中一些企業是曾經贊助過大型國際賽事的企業,對相關知識產權保護內容完全清楚,在當年也是隱性市場行為的受害者。還有一些企業的隱形營銷針對性極強,專門在一些新聞媒體的奧運會倒計時、獎牌榜進行冠名,構成對奧林匹克市場開發企業的直接同業競爭。
“這主要涉及到移動通訊、家用電器、服裝等行業,其中不乏是國內知名品牌。”李雁軍如是說。
在李雁軍看來,不能因為“中國制造”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奧運賽場,就認為在國內可以隨便使用奧運知識產權產權。他提示說,國際奧委會官方網站目前公布在册的奧運會全球合作夥伴中,沒有一家是中國本土企業。況且,根據國際奧委會的市場開發原則,奧運會組委會和中國奧委會只能從國際奧委會全球合作夥伴留下的產品、服務類別縫隙中,開發自己的贊助商。從行業上看,躋身奧運賽場的中國企業所屬行業的競爭都相當激烈,比如服裝和空調,其貨源也不是獨家的。
李雁軍說,目前市場監管環境與前幾屆奧運會時的重要不同在於,在企業信用方面已經實現了“全國一張網”甚至是“全球一張網”的即時查詢,相關侵權企業一旦因為在留下案底進入黑名單,在招投標等很多環節都會失去介入奧運會乃至其他重大項目的大好良機。(來源:法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