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當前台灣面臨的外部環境與挑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2-01 16:00:04


蔡明彥
 
  蔡明彥:台灣發展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
      必須兼顧對外關係與兩岸關係

  謝謝許董事長以及在座各位先進。我就直接針對今天會議討論的三個提綱,提供一些個人觀察給大家做參考。第一部分是台灣目前面臨國際與兩岸環境到底出現什麽樣的變化。我個人主要從兩個部分來看,首先從國際戰略環境來看,然後再談國際經濟環境。

  就國際戰略環境而言,目前大國競合關係中的競爭比重在升高當中,但即使競爭比重在升高,大國之間還是試圖透過各種對話來管理矛盾與分歧。所以我們看到,即使美、中在南海、網路安全、人權議題等領域競爭關係加劇,但這兩個國家現在已經建立了一百多個對話機制,雙方領導人的會面也非常頻繁。他們努力管理彼此之間的競爭關係,然後再從中去找到一些合作的機會。中日關係也是如此,即使東海局勢持續緊張,但還是可以看到安習會的舉行,也可以看到中、日、韓繼續推動三邊FTA。我覺得面對這樣的國際戰略環境,台灣不能夠、也不會去操作大國之間的戰略矛盾,因為如果台灣想要利用大國的戰略矛盾,進行外交或政治上的操作,最後反而會讓自己被大國共管。

  另外,就國際經濟環境而言,目前國際經濟情勢正在緩慢恢復,但在此過程中各國的保護主義色彩相當濃厚,這導致我們看到了美國總統候選人在辯論TPP的過程中態度相對保守,美國和歐洲洽商的TTIP自由貿易協定也出現一些阻力,另外中國跟東協國家推動的RCEP進度比較落後。所以跟前幾年國際間推動自由貿易的氣氛相比,目前是有一點趨緩。我覺得台灣也注意到這一點,即不能夠對外貿或自由貿易抱有太大期待,重點應該要放在自身的產業升級。

  其實台灣對於參加自由貿易非常有興趣,我們已經表示願意參加TPP和RCEP相關談判,但是在參加自由貿易合作的過程中,如果自己的產業沒有升級、產品沒有競爭力,那豈不是陷入開放自己市場讓他國佔有,然後他國市場自己又進不去的窘境嗎?

  所以新政府也逐漸注意到,在這樣的國際經濟環境之下,有必要針對產業的升級做出調整,也才會有所謂五大創新產業的提出。這樣的概念其實與G20杭州峰會“創新增長”的主題很接近,因為只有產業創新才會創造經濟發展的中、長期成長。所以台灣接下來可能更加著力在產業創新及追求經濟成長的部分。在這種情況之下,兩岸關係必須要維持穩定,因為沒有穩定的外部環境,台灣很難在內部推動產業改革。所以針對第一點提綱,我認為不管從國際戰略層面來看,還是從國際經濟層面來看,台灣都需要一個穩定的外在環境,特別是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

  蔡政府與馬政府政策的異同

  第二點提綱主要是針對蔡政府跟馬政府在外交或兩岸政策有哪些異同。我同意剛剛趙教授提到的,在外交政策上兩個政府都在追求台灣在國際空間中的“有意義參與”,所以可以看到在WHA,蔡政府為了所謂“有意義的參與”,同意使用“中華台北”的名稱去參加,因此在這一領域馬政府跟蔡政府的交集比較大。至於在兩岸政策部分,馬政府跟蔡政府確實有所不同,我覺得出現不同不是在於兩位領導人的風格或思維有很大不同,而是台灣的政治環境與民意走向在這一次總統大選之後出現很大的變化。在2012年總統大選時,台灣民眾對於兩岸經貿合作的期待非常高,但是過去四年下來,一般民眾能感受到的經濟紅利到底有多少,而這些紅利有沒有外溢到各個產業階層中去,這部分在過去四年被很嚴重地質疑,同時反映在今年一月的總統大選中。

  所以我覺得蔡政府面臨到新的民意,可能不會單單只像馬政府那樣只重視兩岸經貿,而更會注重台灣內部對於社會正義的要求。例如兩岸交流的紅利到哪裡去了?以及在發展兩岸經貿的過程中,台灣的自主性有沒有流失?另外,在兩岸互動過程當中,台灣產業有沒有過度依賴大陸市場?這些議題在這次選舉中被廣泛討論。因此,我覺得這不是領導人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台灣內部的環境變化。台灣在看待兩岸問題時開始出現更多元的不同視角,做為一個民選政府,蔡政府必須要回應新民意對於這部分的關注。所以可以看到蔡政府在論述兩岸既有政治基礎時提出的四個內涵:九二會談事實、中華民國憲政體制、過去二十年的相關交流成果、以及民主原則跟民意基礎,其實就是在回應台灣的新民意。這是蔡政府必需要面對的政治現實,同時也是北京在處理兩岸關係時必須要面對的政治現實。

  反過來講,我們也要注意到,在回應台灣內部新民意的政治現實時,中國大陸內部也有越來越上升的民族主義情緒,所以兩岸在內部上都有一些結構性的因素要處理,這需要雙方彼此磨合。就兩岸關係來講,現階段可能是“維穩”比“開創”來得更重要。在這樣的結構條件之下,要期待兩岸關係像過去八年強調重大的“開創”,我覺得不容易,因為存在結構性因素的制約。所以現階段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是“維穩”。但要“維穩”就需要有對話、交流跟溝通,來了解彼此內部的狀況,來管控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就像中國跟美國、中國跟日本需要管控不確定性一樣,如同美國跟中國透過一百多個對話機制去管理彼此間的爭議。但兩岸現在存在結構性矛盾,雙方竟然連官方的溝通管道都沒有,相較之下就可發現,這樣情況很容易引發一些不確定的風險,這對兩岸來說都不是好事。

  對外政策與兩岸政策同等重要

  第三點提綱,提到的是民進黨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及兩岸政策,我覺得外交政策或者兩岸政策不是二擇一的選擇。我認為台灣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對外關係與兩岸關係這兩部分都非常重要。如果在論述對外政策時,單單只重視兩岸關係而不重視外交關係,民眾將沒辦法接受;同樣地,單單只重視外交政策而不重視兩岸關係,民眾也不能接受,所以這二者需要兼顧。我注意到新政府在論述對外政策提到“四個支柱”:第一,加強與美國關係;第二,參加一些國際合作計畫,包括疾病防治、災難救助等;第三,是參與國際經濟活動和相關區域整合機制;第四,就是與中國大陸發展合作關係。這四點就是新政府在對外關係與兩岸關係部分的全面佈局,沒有偏重哪一個問題,通通都重要。

  這也是很多大陸朋友都會提到的問題,就是蔡政府到底是外交政策優先,還是兩岸政策優先?我還記得在2008年總統大選後,馬總統曾在4月的時候講過 “兩岸政策的位階高於外交政策”,但在上台後又在2010年元旦團拜時很清楚地講了“兩岸關係與對外關係相輔相成,同步前進,不會有所偏廢”。這很清楚地反映出在尋找兩岸跟外交政策平衡點的時候,就算是馬政府也不敢做出任何的取捨。但是大陸朋友常常會問這兩個到底哪一個優先,這是因為大陸習慣用兩岸的框架來理解對台政策,但台灣這邊在理解兩岸政策時,還要將對外關係、內部政治、民意走向、產業發展等一併列入考量。所以在談到兩岸關係跟外交關係孰輕孰重的問題時,我個人比較會從這個角度來理解。

  我覺得就國際環境來講,我比較相信國際權力結構會對台灣這種比較小的國家帶來一些制約力量,所以台灣不太可能去刻意操作大國之間的矛盾,因為這會讓自己受傷。台灣能夠做的就是根據國際戰略局勢與經濟情勢的變化,把自身的經濟力量發展好。從內部環境來看,我覺得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新政府就一定要去回應民意的走向,因此新政府在制定兩岸政策時最主要的還是在於因應民意的基本走勢。以上是我針對今天的討論提綱提出的觀察,給大家做一個參考,謝謝。

  許信良:謝謝蔡教授。現在請陳忠信董事長發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