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黃光國:余英時的論敵 雙重邊緣化的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22-02-14 00:20:41


 
  這是個十分怪異的現象:胡秋原出生於1910年,比余英時年長20歲,《歷史與思想》一書的出版,固然使余院士名噪一時,但胡秋原也不是泛泛之輩,他當時擔任“立法委員”,又是《中華雜誌》發行人,這篇以“編輯部”名義發表的文章,本質上是非常嚴肅的學術討論,為什麼余英時對於一位學術前輩的學術質問不理不睬?

  中國有句老話:“棋逢敵手,將遇良才”。一個思想家在發展其學說的過程中,最好能跟相關領域的論敵互相論辯,以看出自己的不足之處。瑞典哥登堡大學教授Carl M. Allwood以研究非西方國家本土心理學的發展作為終生志業,我的著作《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翻譯成英文,於2012年出版之後,我們兩人便在國際專業期刊《社會知識學》(Social Epistemology)上發表論文,來回辯論相關問題,時間長達三年,最後兩人各在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本專著,他談《本土心理學的性質與挑戰》(2018),我則以《建構含攝文化的心理學理論》(2019)作為回應。

  三、“全盤西化派”的行事風格

  從今天的角度看來,余院士的大作《歷史與思想》問世之後,最好的論敵就是胡秋原。可是余英時對胡秋原的批評竟然不予理睬,真是可惜!

  這件事使我想起“全盤西化派”的行事風格。在《台灣自我殖民的困境》中,我曾經提到兩則類似的故事:

  在“八方風雨會中洲”的“五四”時期,發生了一件對當時中國社會和文化影響重大的盛事,即美國哲學家杜威訪華。杜威(John Dewey, 1959-1952)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胡適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1919年2月,他到日本訪問時,原先計劃到中國旅遊並演講六個星期。4月30日抵達上海,不料三天後,震驚世界的“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

  5月29日,杜威夫婦抵達北京,目睹風起雲湧的學生運動,認為自己正在目擊“一個國家的誕生”。結果他在中國待了兩年多的時間,並在哥倫比亞校友胡適、陶行知、蔣夢麟等人的安排下,在中國十一個省份,作過200場以上的巡迴演講,直到1921年7月21日,才啟程返美。他的“實用主義”哲學,也因為胡適的在場宣講、積極推廣、再加上《新青年》等媒體的傳播,而風靡中國。

  杜威返美國當天,胡適在《晨報》也發表了一篇文章〈杜威先生在中國〉,總結他這次訪華的成果:“我們可以說,自從中國與西洋文化接觸以來,沒有一個外國學者在中國的思想界的影響有杜威先生這樣大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