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試析二十一世紀中美台海權力格局演變
——“權力轉移理論”視角
http://www.CRNTT.com   2021-08-08 00:11:37


當前大陸已經牢牢掌握了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和主動權
  中評社╱題:試析二十一世紀中美台海權力格局演變——“權力轉移理論”視角 作者:夏昂(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孫雲(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

  【摘要】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崛起,東亞權力結構逐漸發生變化,開始向中美兩極格局演變。從權力轉移理論視角來看,中國崛起的事實導致中美在東亞出現了權力轉移的現象,從而對台海格局帶來深遠影響。本文分析認為,中美東亞權力結構的變化,在台海將會造成中國與美台“隱性同盟”博弈的加劇,形成中美與台灣地區互動的循環模式,但是不會改變大陸在兩岸關係中的主導權和主動權。

  21世紀以來,中國崛起導致中美東亞權力結構發生變化。特朗普時期,美國對華政策出現重大調整,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開始與中國進行全面競爭,對中國進行遏制。拜登上台後,繼承了特朗普政府對華強硬的政策,中美戰略博弈加劇。在台海地區,美國加大了打“台灣牌”的力度,美國“以台制華”的戰略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更加清晰,從而導致台海權力格局出現新的變化。

  一、中美東亞權力結構變化對台海格局的影響

  台海一般指台灣海峽,狹義上僅包括台灣海峽兩側的中國大陸和台灣,但由於台灣海峽處於東亞海上交通綫的核心位置,是東亞地區各國利益的交匯點,所以應該將台海的範圍擴大至東亞地區。而實際上是域外國家的美國,作為全球唯一的霸權國,通過軍事同盟條約、貿易聯繫等與區域內各方保持了密切的關係,從而可以認為是對台海格局有重要影響的國家。所以,本文認為廣義的台海應該包括:中國大陸、台灣、日本、美國,研究台海格局的演變及影響也主要是以上幾方之間的關係。筆者認為,進入21世紀以來,台海格局的演變經歷了兩個階段。

  1.中美“聯合壓獨”(2000-2008)

  2000年台灣實現了第一次政黨輪替,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上台,台海形勢陷入緊張。陳水扁當局實行“激進台獨”路綫,加緊推動“法理台獨”,不斷在“正名”、“制憲”、“公投”、“入聯”等敏感領域做文章,碰撞大陸的底綫,使得兩岸面臨戰爭風險,嚴重破壞了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由於美台之間特殊的關係,陳水扁當局的“法理台獨”活動也讓美國面臨壓力,美國感到有被陳水扁拉下水的風險,這將嚴重損害美國的利益,美國是不能接受的。

  2002年8月,台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論,宣稱“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與大陸,一邊一國,要分清楚”,鼓吹“公民投票”決定“台灣前途”。①陳水扁的言論引發了大陸的強烈反對,為了展現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立場,南京軍區首次在上海市中心舉行防空演習,假定“某島當局在某大國支持下,妄圖實施獨立”。美國也感到事態的嚴重性,針對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時任美國駐華大使雷德(Clark T. Randt Jr.)向中國表示對陳水扁的言論“一點兒也不知情”。時任“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Douglas H. Paal)向民進黨當局發表了嚴肅的“表態”,以平息大陸的憤怒。美國國務院官員表示,美國遵守“一個中國”政策,信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②美國的表態使得緊張的事態逐漸平息下來。

  2003年5月,在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圖謀再次失敗後,陳水扁提出要進行“公投”。9月,陳水扁提出了“催生新憲法”的主張。③10月24日,進一步拋出“公投制憲”時間表。④針對陳水扁當局的分裂行徑,大陸國台辦主任緊急訪美進行溝通。軍方也在福建舉行了參演兵力超過十萬人的大規模軍事演習,給“台獨”勢力以震懾。美國方面也出來“滅火”,副國務卿阿米蒂奇(Richard Lee Armitage)和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Randy Schriver)表示,“不支持旨在走向獨立的公投或制憲”,美國在《與台灣關係法》中的義務不超過“提供軍備”及“在亞太地區駐軍”。⑤小布什總統在會見溫家寶總理時說,“台灣領導人最近的言行表明,他有意要片面改變現狀,這是我們所反對的。”⑥

  2005年3月,大陸頒布了《反分裂國家法》,其中第八條規定:“‘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也是大陸動武的三條底綫。

  2007年初,陳水扁又提出“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7月,台灣“公投審議委員會”通過了“入聯公投”案。隨後民進黨發起“公投護台灣、加入聯合國”大游行,陳水扁親自參加。2008年2月,民進黨當局決定,“入聯公投”、“返聯公投”與“總統”選舉合并舉行。大陸國台辦發表聲明,“陳水扁當局執意舉辦‘入聯公投’,是謀求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走向‘台灣法理獨立’的重要步驟,是變相的‘台獨公投’。”⑦美國也對民進黨當局密集施壓,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時任美國國務卿賴斯(Condoleezza Rice)表示,“我們認為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進行‘公投’是一項挑釁性的政策,將不必要地增加台海地區緊張局勢,而且也不會給台灣民衆在國際舞台上帶來實際的利益。”⑧時任“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薄瑞光(Raymond F. Burghardt)甚至帶著小布什總統的授權書,與國務院台灣事務負責人史伯明(Douglas Spelman)等人赴台施壓,并公開批評陳水扁“走後門”。⑨

  可以看到2000-2008這一時期,台海格局出現了一種微妙的局面,即中美“聯合壓獨”,共同維護台海和平穩定。雖然學界對於中美共同“管控”台海存在不同的聲音,但事實就是中美在共同利益面前達成了一種微妙的默契。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一時期台海格局的主要特點是中美“聯合壓獨”,但是雙方的出發點卻有著顯著區別,中國是從維護國家統一和主權的角度出發反對台當局的“台獨”活動;而美國卻是從維護自身在台海的利益出發,有限度地“施壓”民進黨當局。中美雖然在事實上形成了“聯合壓獨”的合作局面,但并不意味著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消失或者減少,美國對中國的戰略疑慮也沒有降低。美國“以台制華”的戰略不會因為台海局勢的變化而改變,不會影響到台灣作為美國“棋子”的作用。在陳水扁執政時期,美國對台軍售17次,數額達到110.17億美元,年均13.8億美元。美國的台海戰略是維持現狀,既不希望兩岸走得太近,也不希望兩岸關係太壞,其實質就是控制或者緩和兩岸危機,而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危機。⑩

  2.美國強化“以台制華”(2008-至今)

  2008年台灣實現了第二次政黨輪替,承認“九二共識”的國民黨上台,兩岸關係出現積極向好的局面。然而,美國對華的戰略思維卻沒有因為台海局勢的緩和而改變,在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下,中美在陳水扁執政時期“聯合壓獨”的默契消失。奧巴馬時期美國深陷國際金融危機,出現相對衰退,而中國經濟的表現依然強勢。據統計,中國在奧巴馬任期內的GDP年均增長率達到8.2%,而同期美國的GDP年均增長率袛有1.52%,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2016年中國GDP達到美國的60%左右,構成了權力轉移的門檻。⑪隨著中美實力的接近,奧巴馬政府對華政策逐漸開始由合作向對抗轉變,中美關係出現“螺旋式下降”,即不是直綫式的迅速下降,而是有曲折和反復的“螺旋式下降”,雙方絕大部分時間是合作關係,但是合作的程度逐漸降低。

  在奧巴馬第二任期,美國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所謂“再平衡”就是為了平衡中國在亞太地區不斷增長的影響力,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加強了與台灣的關係,并表示不支持兩岸跨進政治對話與建立軍事互信機制。⑫2015年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會面之後不久,奧巴馬政府便宣布對台軍售,有意平衡中美在台海的利益天平。正是在這一時期,美國對台軍售規模達到了創紀錄的200億美元以上,美國向台灣出售了包括“黑鷹”直升機、“愛國者-3”反導系統、掃雷艇等先進軍事裝備,還支持台灣發展針對大陸的“不對稱戰力”。⑬

  2016年台灣實現第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再次上台,蔡英文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出現倒退。美國方面,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成為總統,他以“美國優先”為口號,在對外關係中強調要將美國的利益放在首位。2017年12月,美國對華政策出現重大調整,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認為中國是美國安全的首要威脅,⑭美國開始與中國進行全面競爭,對中國進行遏制,中美戰略博弈加劇。美國對華政策調整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崛起,中美實力差距縮小,美國擔心中國會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從現實主義角度出發而率先進行的一種自我調整。權力轉移理論認為當崛起國的實力達到主導國80%的時候,就進入了一個“實力持平”的階段,這一階段最有可能發生權力轉移。2018年中國GDP為13.608萬億美元,美國GDP為20.544萬億美元,中國約占美國的66%,正在迅速向80%的“持平階段”接近。⑮在這種背景下,2018年美國開始對華發動“貿易戰”、“科技戰”;提出針對中國的“印太戰略”;在台灣問題和南海問題上不斷挑釁中國,在多個領域給中國製造麻煩,以期延緩中國崛起進程,其中“台灣牌”成為美國對華博弈的一個重要“籌碼”,“以台制華”思維更加清晰。特朗普時期,美國出台了一系列“挺台”法案,如“與台灣交往法”、“台灣保證法”、“台北法案”等,給“台獨”勢力釋放了嚴重的錯誤信號;加強與台灣的軍事聯繫,特朗普時期總共批准了11次對台軍售,總價超過183億美元,包括M1A2主戰坦克、“愛國者-3”導彈、F-16V戰機等先進軍事裝備。美國還不斷在敏感時期派出軍艦軍機進入台灣海峽給“台獨”勢力撑腰;提升台灣在美國對外戰略中的地位。2017年,特朗普政府首次將台灣寫入《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印太章節”,稱“美國將根據‘一個中國’政策,維持與台灣的堅強關係,并依據‘與台灣關係法’提供台灣正當防衛所需武器以遏制威脅”。美國一再強調與台灣有共同利益,台灣的“新南向政策”與美國的“印太戰略”有交集。在台灣2020選舉中,美國明顯支持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高調安排蔡英文在台灣“大選”前“過境”美國紐約,此舉明顯向外界表達“挺蔡”的意圖;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後,特朗普政府表態支持台灣成為世界衛生大會(WHA)觀察員。疫情之下,世界經濟遭到巨大衝擊。中國由於率先采取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成為世界主要大國裡最先控制住疫情的國家,并且經濟最先得到恢復和發展。2020年中國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首次達到美國的70%。在中美實力差距進一步縮小的背景下,美國打“台灣牌”遏制中國的戰略企圖沒有改變。可以預見,當前以及今後一段時期台海格局演變的趨勢就是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中美圍繞台灣問題進行激烈博弈。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