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在亞洲開展了再平衡的戰略,戮力重整美國在亞洲各地的關係。而其中若要有效確保中國與之合作,則在中國周邊建立自己的勢力,代替中國維持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就是迫使中國凡事必須與美國直接周旋的方法,則再平衡策略下的台灣,豈能容之進一步建立兩岸政治關係?
任何了解台灣內部政治的人都了解,民進黨人無論私下如何從大陸謀取利益,或他們的親朋好友在大陸得到了什麼再生的機緣,他們上了台之後,一定要表現成是反對兩岸交流的。知情的人可以批評他們不要臉,但這正是中國政治文化的典型表現──在公開場合有 責任 堅守立場與遵循儀式,在私下要照顧個人利害。
馬英九何嘗不是如此?他先前已經推動了兩岸三通,為了讓他個人留名青史,他又想到了軍事互信與和平談判。但是,他現在凡 在公開場合,一定要表現成是在各方壓力大到擋不住的情況之下,他才會繼續推動新的交流,而他本人必須看起來是沒有立場,不主動,且基本上採取反對再擴大交流的 姿態。
應該說,華府各界的擔心實在是因為沒法掌握台灣朝野各自的矛盾情感,而東京也與華府一樣,整天擔心兩岸合作。在他們一再表達懷疑,且華府具體介入的情況下,兩岸政治合作這樣驚天動地的大事,短期內在台灣已經毫無空間,這也是為什麼在釣魚台升高以後,所有來自大陸鼓勵兩岸合作的論調,全是一廂情願。
面對華府、東京的壓力,與台北朝野自己的政治表演需要,而導致兩岸軍事互信的推動被打入冷宮,就毫不稀奇了。相形之下,東海和平倡議中,台北與東京及北京構成三足鼎立,合乎華府的再平衡。則北京愈對台北示好,台北就逼得只剩兩條路可選,要麼對東京讓步,要麼跟北京衝突,唯有如此,才能維持等距。
稀奇的是,無論台北怎麼表態,華府與東京心中的陰影,永遠揮之不去。而他們心中那一片兩岸可能合作的陰影,就自然而然變成了馬英九的陰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