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馬英九在台灣新一輪大選中,以高票當選,國民黨士氣為之一振。我在馬當選的3月20日,又同時為中評月刊和中評網寫了一篇題為《馬英九主政台灣後兩岸關係新態勢》的評論文章。指出了馬當選後的四大變化,即島內政治板塊的變化,島內民眾心態的變化,兩岸對壘形勢的變化和政黨關係的變化。同時,指出了兩岸關係發展對他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這個新機遇,就是歷史給了馬改善兩岸關係的大好時機,所謂“歷史在呼喚英雄,英雄也應呼應歷史”是也;這個新挑戰,就是馬英九將面對各種新矛盾,內有黨內矛盾、政黨間矛盾,族群矛盾;外有兩岸關係,以及與美國和日本的關係問題等。所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是也。
馬英九上台以後,兩岸在恢復“九二共識”、共同反對“台獨”的基礎上,恢復了台灣“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的功能,經過五次協商簽訂了包括實現“大三通”在內的十四項協議,以及一項共識。兩岸關係取得了六十年來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實在是功不可沒。惟自2009年“88風災”之後,馬英九因應對不力,也不及時,民調急劇下降,幾乎降到與當年陳水扁低民調時相近。這當然不是一種原因造成的。應對水災、風災不力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也有其他一些原因,諸如改革方面的問題,藍營內部團結問題,等等。黨內外的反對派,特別是黨外的民進黨也都趁機發難。有的人甚至對馬是否定一切,一棍子打死。就是在這個時候,我曾經在中評網上發表了好幾篇文章,如《馬英九為何深陷困境?》(包括應如何擺脫困境)、《馬英九有無“恐綠症”?》、《評馬英九兼任黨主席》,等等。既指出了馬的弱點,也肯定了他特別在兩岸關係上的功績。基本精神是三個字:“批、保、幫”。其中有一篇文章,題為《台當局應面對島內認識上的十大問題》,目的是“幫”,自覺比較全面,曾受到不少人的好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