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恢復高考三十年 除弊療疾教改牽動萬人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09 10:56:06  



四、三十年屢經周折 高考改革小步快走

1、考生發揮空間漸大 高考作文折射時代變遷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這是唐朝詩人劉長卿《別嚴士元》中的詩句。今年,北京市的高考語文試卷,要求考生圍繞這句古詩寫一篇八百字的作文,體裁不限。北京交通大學附中語文教師鄭忠東認爲,“這個題目與最近幾年的命題風格一脈相承,話題具有很高的開放性,考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很大。”

  回首三十年高考路,高考制度一直在探索中前行。作爲教育改革的晴雨錶,高考試題最直觀地反映了這種變革的脈絡。1977年,中斷了十年的高考首次恢復,北京市的高考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上海市以《在抓綱治國的日子裏》爲題,湖北省則是《學雷鋒的故事》。顯見“以階級鬥爭爲綱”的時代雖已過去,但高考作文依然沒有擺脫泛政治化傾向。(北京中新網)

  步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政治味濃厚的作文題目退出歷史舞臺,關注社會熱點的作文題目成爲主流。這一階段,高考作文題對準經濟體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設、環境污染等方面,強調文學與生活的聯繫。在此期間,1981年的《毀樹容易種樹難》,1985年的給《光明日報》寫封反映環境污染的信,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都是跟環境相關;1982年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關注的是個人對於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多元化帶來社會意識的多元化。這一時期,高考作文試圖爲學生樹立一種主流的價值觀,來應對日趨多元化的社會,同時考察學生對現實生活和倫理道德的思辨力。從1991年的“近墨者黑”與“近墨者未必黑”的辯論,到1998年的《我所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無不關注考生的品格素養。

  進入二十一世紀,參加高考的考生是“八零後”一代,他們張揚個性,爲人、行文都有突破傳統思維的獨到見解。高考作文命題也相應變化。從2000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2002年的《心靈的選擇》到2006年的《老鷹和烏鴉》,都爲考生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話題,讓寫作者追求思維的發散性、創造性,鼓勵大膽想象,自由發揮。(上海東方網)

2、高考改革不斷進行 改革方案大都利弊同生
  事實上,高考從恢復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處於不斷變革之中。(浙江在綫網)

  上世紀八十年代,教育部對高考做的主要改革是從試卷和教材入手,引進了美國的試卷模式,以取代原來相對粗糙的出題方式。這一時期,整個國家的主題是體制改革,教育體制的改革也隨之啓動,二百多所高校試行“校長負責制”,實行黨政分開。

  八十年代末期,大學生出現了“公費生”和“自費生”的區別,高考漸漸演變成了“雙軌制”,一條腿走在計劃的老路上,另一條腿開始邁向市場。這種狀況持續到1996年,“雙軌”並爲“一軌”。並軌後,免費的午餐沒有了,所有的學生都成了“自費生”,學費從此只漲不跌,成了家長心中的隱痛。

  世紀之交,高考的變革開始加速。1999年,高校開始大規模擴招,從前“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高考變得相對輕鬆,但隨之到來是,大學生失去了計劃經濟時代的分配保障,就業難的問題開始凸顯。(北京人民網)

  在中國教育這根長長的“鏈條”上,高考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節點”。過去三十年,每一個改革方案的推出,大都利弊同生。這項改革,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引證。(北京中新網)

3、考試改革實效顯著 招生制度改革還須跟上
  高考制度改革一般包括兩方面:高考考試改革、高考招生改革。翻開高考30年的改革篇章,“考試改革”尤爲濃墨重彩,實效顯著:1977年,高考考試分文理科;1994年,爲緩解應試教育壓力,高考科目從7科減到5科。(廣州金羊網) 

  1991年,湖南、海南、雲南三省試行“3+1”考試。1999年,廣東省經教育部批准試行“3+X”科目組考試,引起不小反響。“3”指的是語文、數學、外語;“X”是指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等科目中自由選組或綜合,此方案後被逐步推廣至全國。直到2007年,廣東、海南、山東、寧夏進一步在此基礎上改革,推出“3+文/理科基礎+X”、“3+3+基礎會考”、“3+X+1(基本能力考試)”、“3+小綜合”的改革,突出對考生能力的考察。一系列改革下來,一些具有特長的學生通過選擇進行分類考試,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學生特長和興趣的尊重。接著,又有了在部分地區實施的春秋兩季招生考試方案,這一新的招考方案的出臺,進一步打破了全國統一進行的、“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模式。(北京光明網) 

  高考“招生改革”也進行著。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大“動作”有兩個:一是2003年開始在北大、清華等22所高校實施5%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中學推薦占很大比例,現此方案已推廣到53所高校;二是2006年開始的復旦、上海交大通過“考試+面試”進行小規模的自主選拔錄取改革。(天津北方網)

  同濟大學分管教學招生工作的副校長李國強認爲,“高考畢竟只是一次考試,一次考試之所以被人奉爲神台,關鍵在於‘以高考分數爲唯一選拔標準’的高考招生制度——高考分數即命運。要改變高考‘獨木橋’現狀,必須著重在‘招生制度改革’上下功夫。而不繞出高考考試改革的小圈,整個高考招生制度‘分數至上’的大環境不變,高考制度改革將很難有大作爲。”(香港《文匯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