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放力度前所未有 世界透過兩會解讀中國
1、兩會關乎政局走向 政府換届、大部制改革受關注
第十一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一届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分別于2008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今年是去年10月中共十七大召開之後開局第一年,也是五年一次的換届選舉大會,今後五年的任務就是要把十七大描繪的宏偉藍圖變爲現實,開局之年,關係重大。(北京《人民日報》)
中國“兩會”吸引了數百名西方記者的眼光,他們帶著許多問題前往人民大會堂,在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的五千多人中,他們要從熟悉和陌生的中國政治人物和社會精英那裏尋找答案:從時點上來說,近有臺灣將于本月22日揭曉大選結果,遠有8月8日的北京奧運開幕;從地理上說,外有美俄韓等國的總統選舉,內有中國新一届政府換届、大部制改革;從議題上說,前有中國經濟能否繼續增長幷貢獻全球,後有中國式民主如何讓西方理解……(美國《僑報》)
路透社大中華區時政首席記者林洸耀表示,新的人事安排和大部制改革將是今年“兩會”的兩大重要看點。除此之外,外國記者們關心的還是新一届政府將怎樣解决中國當前存在的種種實際問題。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影響,自然使得中國未來的經濟政策走向、環境保護、産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政治體制改革步伐、社會民生發展、外交方略等諸多問題成爲外國記者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所普遍感興趣的熱點。(北京環球網)
2、盡顯中國政治自信 兩會透明度開放度前所未有
截至3月3日,已經有來自42個國家的近850名外國記者報名采訪兩會,比去年采訪兩會的記者總數增加了20%。其中外國常駐中國的記者占多數,專程臨時來華采訪兩會的外國記者大約50名。由于報名截止時間爲3月5日,外國記者人數還會增加。(北京《環球時報》)
中國政府努力向中國公衆和全世界展現中國的開放。比如小組討論會向中外記者開放,幷且首次公布了代表委員的身份背景。“兩會”開幕前,先是全國政協在其網站上,首次公開了2237名政協委員的單位、職務、誰是新任委員等信息;其後全國人大爲2987名代表每人製作網頁,將籍貫、年齡、學歷等信息係數公布。隨著兩會的“更加開放、更加透明”,境外媒體不僅能采訪從中央到地方的政要、經濟學家和各界知名人士,在真切、直觀地感受中國的開放之後,更準確、更客觀的瞭解中國、報道中國。(俄新社)
除此之外,兩會首次爲記者提供國際俱樂部和人民大會堂之間的“擺渡車”,首次免費向媒體提供公共廣播電視信號和圖片服務,首次全程采用網絡系統進行報名和聯繫采訪,首次采用手機群發短信的方式通知記者采訪安排、會議議程,首次向記者提供免費茶點。(北京新華網)
俄通社-塔斯社記者安德烈認爲:“兩會的新聞服務越來越具有國際會議的風範。這種開放的姿態,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自信,也能更真實客觀地瞭解中國。”兩會新聞中心副主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書記處書記祝壽臣也認爲,“外國記者對中國的報道越來越多,認識和理解也越來越深入,這與中國政府對媒體不斷提高的開放和透明度息息相關”。(福建海峽之聲網)
3、民生、民主關注空前 民衆對兩會寄以多元化期望
此次“兩會”,各大門戶網站紛紛推出諸如“向總理進言”、“網民議政”等欄目,得到了人們的熱烈響應,使曾經遙不可及的“兩會”平民化了許多。這是中國民主進程中可圈可點的一個舉措,體現了“高度關注民生,關注社會新階層的利益訴求”的會議宗旨。用中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的語言表達,就是提供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渠道。(新加坡《聯合早報》)
而且,“兩會”再次將曾經引起民間輿情汹涌的“華南虎事件”和“西豐警察進京抓記者”納入公衆視野,媒體記者就此對來自事發當地的陝西和遼寧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進行了持續的追問。讓民衆感覺欣慰的是,官員們毫不回避記者尖銳的提問,大都對輿論監督表達出了歡迎和支持的姿態。比如針對“西豐警察進京抓記者”一事,遼寧省省長陳政高接受采訪時稱該省將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各方記者。對引起輿論熱議的“禁止養猪”,東莞市市長李毓全稱已取消這一政策。(北京《中國青年報》)
如今,兩會代表委員們面臨著一個重大課題:如何將中國13億民衆越來越多元化的利益訴求反映到政治决策上去。據一份調查顯示,92.5%的國民要求抑制物價上漲;88.6%的人關注中國的金融政策,尤其是這一政策給股市帶來的影響。其他關注熱點還有房價、就業以及醫療問題,等等。(德國《世界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