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藍藻捲土重來 太湖“生態癌症”敲響警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4-30 01:24:50  


 
一、藍藻暴發期臨近 飲水危機恐將重演

1、水危機陰影重臨 太湖藍藻再次提前登場
  去年5月底的太湖藍藻暴發,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無錫自來水發臭,難以飲用,市場礦泉水(純淨水)供應緊張,整個無錫籠罩在飲水危機巨大陰影之中。事件還未淡出人們的記憶,藍藻又一次捲土重來。(北京環境保護網)

  4月中旬開始,太湖西南部部分水域再度出現大面積藍藻。據瞭解,通過衛星影像顯示,4月3日,太湖西部和南部開始出現成片藍藻水華。而往年藍藻出現的時間一般在7月至8月間,去年則出現在5月底,今年却更早,在4月初,藍藻竟已提前現身。(北京《經濟觀察報》)

  據瞭解,藍藻出現的主要原因一是氣溫比較合適,二是水中的氮磷濃度較高,三是太湖水域水流緩慢,這些都是藍藻大面積繁殖的必要條件,而近日來,原本濕冷的太湖流域氣溫轉暖,導致藍藻迅速繁殖。種種迹象表明,藍藻將繼續攪動今夏的太湖。(北京《中國經營報》)

2、“生態癌症”今又來 太湖魚蝦面臨滅頂之灾
  有人說藍藻是“生態癌症”,也有人說藍藻是“綠色牛皮癬”,一旦患上就很難清除。“又是藍藻!恐怕今年夏天的魚蝦又難活下去了。”一位在浙江湖州太湖流域附近生活了近20年的老漁民感嘆,“現在藍藻只有1厘米厚,蝦苗還能存活,但按照這種態勢,到了夏天,藍藻可能把整個水面覆蓋,水裏沒有充足的氧氣,恐怕魚蝦會挺不下去啊。最厲害的時候,湖面上的藍藻大約有8厘米厚,這麽厚的一層植物飄在水面,下面的魚蝦怎麽能透得過氣?”(北京《中國青年報》)

  在太湖旅游度假區內,南太湖游船公司負責人顧長明說,“去年藍藻是5月開始大規模出現在湖面上的。但今年不同了,早在上個月就看見一大片一大片的藍藻漂上了湖面。”顧長明很擔憂,萬一到了夏天,氣溫一高,那些死去的藍藻會立即轉白幷浮出水面,陽光越猛烈,從中散發出的臭氣就越濃,就像食物腐爛之後發酵的那種腥臭味,必然影響到景區的環境以及游客的興致。因爲去年已經有很多游客敗興而歸,只留下了一句話:“太臭了”。(上海《新聞晨報》)

  除此之外,即使控制了暴發的局面,藍藻還會産生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釋放到水裏,水體污染由此進入惡性循環:首先水體被污染,然後藍藻大量生長,它釋放出的毒素和散發出的氣味再産生污染。國內一些地區肝癌發病率偏高就與飲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有關,受水源污染等因素的影響,江蘇省癌症病人總數占全國的12%。令人防不勝防的是,MC會進入食物鏈,其在各種動物體內可以蓄積,鯽魚等水産品極易遭污染。此外,這種毒素還具有遺傳毒性、胚胎毒性,可導致胎兒發育异常。作爲促癌劑,它的潜伏期極長,從嬰兒期開始,有的可達20年。(北京環境保護網)

3、訊息發布仍不足 環境信息欠缺公開渠道
  據悉,藍藻出現時間,過去一直在7—8月,但去年5月底,太湖就發現了大面積的藍藻。而今年更早,4月初,人們就在太湖的西部和南部已經發現了大面積的藍藻。那麽,公衆爲什麽從重慶的一家報紙得知今年太湖將再次遭受藍藻襲擊的消息,却不能從專門的環境信息公開渠道得知呢?(北京新華網)

  在國內,政府信息公開往往習慣于某某領導或部門負責人參加某個會議,在講話時“吹風”,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出些皮毛來,總是讓公衆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感。從網絡關鍵詞搜索的情况來,太湖可能再次出現藍藻大暴發的消息,最早見于4月10日的《江南晚報》和同一天的《新華日報》,《江南晚報》報道標題爲:“2008年太湖藍藻可能大暴發”,而《新華日報》的報道標題則爲“江蘇省啓動省市縣三級應急預警機制防治太湖藍藻”,儘管公衆透過字裏行間足以瞭解到今年太湖所面臨藍藻再次暴發的嚴峻形勢,但報紙上的報道畢竟是會議新聞,不是專門的環境信息公開形式。(北京人民網)

  其實,諸如太湖再次發生藍藻等公共事件,公衆的反響、情緒理應受到最大限度的關注,相關部門需要借助信息公開、妥善的處理等來給予疏導和安撫。這樣,才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混亂或將事態擴大化,幷爲處理事件贏得支持和時間。(湖北荊楚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