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藍藻來襲不必恐慌 理性成了擋箭牌
1、出現藍藻是常態 言論文過飾非諱疾忌醫
據4月20日新華社報道,針對近日太湖再次發生藍藻的報道“引起了部分群衆不必要的驚慌”,有專家呼籲,“對于太湖藍藻應理性看待,不必反應過度,更不必炒作”,幷且表示:“藍藻是存活在地球上35億年的生物,幷不是污染的特定産物”,“太湖藍藻已是常態,而非异常狀態。這一現象會延續三至五年甚至更長時間,這種狀况短時間內無法改變,國際上此類事件多有先例……”(山西《三晋都市報》)
確實,必須承認,“太湖藍藻已是常態”等均是事實,也是“理性看待”必須面對的客觀前提。但是,藍藻固然“幷不是污染的特定産物”,却是嚴重污染不爭的生動表徵、具體見證。而且,太湖藍藻雖然“已是常態”,但只是近些年人爲污染之下的“常態”,而非其歷史上本來固有的“常態”。最後,“短時間無法改變”、“國際上多有先例”等誠然是實情,但這顯然又不能成爲我們不緊迫解决藍藻問題的藉口、托詞,因爲在這個問題上更大的實情是:藍藻所表徵的水污染,已到了不徹底解决治理而不可的地步,作爲前車之鑒的“先污染再治理”式非科學發展觀,在嚴峻的環境形勢面前,更是亟待根本扭轉。如此“理性”說辭、辯護,是不是“理性”得有些過頭了,乃至涉嫌“麻木不仁”、“文過飾非”?(北京《工人日報》)
許多事實表明,對于太湖藍藻,目前我們更應秉持的其實是這樣一些理性:全面直面客觀現實的正視理性——既不驚慌失措、過度反應,更不心安理得、諱疾忌醫。不滿足于現狀,對未來時刻保持危機緊迫感的憂患理性——在藍藻治理上,近年來已取得的成績當然需要充分肯定,但却不能耽于這些成績乃至沾沾自喜,更要看到與既有成績相比的問題的嚴重性,以及進一步治理的必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天津北方網)
2、論證理由很牽强 專家之言似在推卸責任
其實,專家要民衆理性看待太湖藍藻的“理由”很牽强。去年太湖暴發藍藻後,無錫等地自來水發臭,引發居民飲水危機。有關專家介紹說,無錫自來水發臭雖禍在藍藻,但根子却在人爲污染上。太湖藍藻之所以瘋長,是因爲太湖水中富含過多的氮、磷元素。而氮、磷等化學物質皆緣于沿湖企業的大量非法排放。因此,無錫的水污染,表面上看是天灾,但歸根結底還是人禍。
可時隔不到一年,專家却又認爲藍藻是常態,是存活在地球上三十五億年的生物,幷不是污染的特定産物。人們不禁要問,這次專家的觀點爲何跟去年大相徑庭,甚至前後矛盾?爲何要著重渲染藍藻是常態,而淡化環境污染一說呢?專家用一些專業術語爲藍藻“開脫”,難道僅僅是爲了平息“社會關注”和“民衆驚慌”的事態嗎?(江蘇新華報業網)
因爲太湖藍藻暴發,水質污染,造成無錫全城停水數天。不僅給市民帶來許多不便,也引起了民衆的廣泛關注。雖然當地政府化解了水危機事件,但是民衆對藍藻暴發的環保痛覺顯然不會輕易忘記。公衆對太湖再次發生藍藻,表示關注,提出質疑,這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責任意識的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公衆對太湖藍藻保持一定的警惕本身就是一種理性。難道民衆只有馴服安靜地等待政府解决問題,甚至激動地感謝政府“給我們解决了飲用水的問題”,才是“理性”的?可能站在管理者的立場上,這樣的“理性”顯然才是最有利的。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忙中添亂”,更不會有人追問那上百億元的太湖治污費爲什麽打了水漂。(雲南雲網)
3、藍藻“溫水煮青蛙” 喪失痛感污染必將惡化
“藍藻已成常態”,從某個角度看確實如此,它是太湖污染的正常反映,是長期污染後形成的生態後果,污染不根治藍藻現象就不會消失——可是這種水污染是太湖的常態嗎?太湖的常態應該是什麽?應該是“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應該是沒有异味、沒有污染、沒有藍藻。也就是說,藍藻成爲“常態”,它本身不是一種常態,而是一種异常狀態,它反映著太湖的水受到了嚴重的水污染。對于這種成爲常態的异常狀態,公衆不該喪失敏感和痛感。(陝西《華商報》)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衆所周知,實際上,太湖水質污染到今天藍藻頻發的嚴重程度,也正是在“溫水煮青蛙”效應中累積而成的。當太湖水因污染而出現死魚死蝦時,人們當作常態平靜接受了;當太湖水因爲過度排污而不斷發出异味時,人們也當作常態習慣接受了;當太湖水因污染不能直接飲用時,處于發展亢奮中的人們還是麻木不仁——如果讓公衆平靜接受已成爲常態的太湖藍藻,失去對環境惡化的敏感和水污染的痛感,太湖的水污染會進一步惡化,惡化到公衆不能再容忍的地步。(河北《燕趙都市報》)
因爲觸及到了公衆的日常生存,嚴峻的污染現實好不容易讓公衆養成了一點痛感。這種敏感和痛感對于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必要的,一方面,始終對這種“异常的正常狀態”保持警醒的姿態,可以避免所謂的“常態”進一步惡化,變成另一種更加惡劣的“常態”;另一方面,這種敏感和痛感可以對政府形成治理污染的壓力,如果公衆對藍藻麻木不仁見怪不怪了,政府部門就更可能不將其當什麽事了,也不會有治理的動力和壓力了。(北京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