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醫改方案塵埃落定 能否治愈看病難看病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24 01:45:32  


 
一、苦等三年終于落錘 醫改回歸公益

1、向公共服務提供者轉型 中共部署超級改革

  中國公衆期待太久的新一輪醫改,終于在2009年成爲現實。4月6日,關涉民生福利與公共利益的新醫改方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由新華社公布,意味著這個涉及13億人福祉的世紀民生工程,在經過16個部門以3年時間集思廣益、數易其稿之後,最終定音。新醫改方案出臺後,《人民日報》社論形容醫改是“涉及13億人的重大民生工程”,而新華社則評其爲“維護人民健康權益的一項重大舉措”。(北京中國網)

  2003年突發的SARS(非典型性肺炎)疫情,暴露出中國公共衛生的巨大危機——缺少經費、缺少機構、缺少人員、缺少保障,令人心驚肉跳,當時國際國內普遍擔心疫情在農村大面積爆發。這開始讓人們反思醫改。這份洋洋灑灑13000字的新醫改方案,以“四梁八柱”爲主要構架,要求形成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幷完善相應的管理、運行、投入、價格、監管體制機制,加强科技與人才、信息、法制建設。承諾將强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最終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和醫改方案徵求意見稿相比,新醫改方案新增了近期“目標”:到2011年,明顯减輕中國居民的就醫費用負擔,緩解“看病難,看病貴”。(香港鳳凰網)

  儘管與外界關聯度不高,但這項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仍然引起了國際觀察家的注意:新醫改方案乃是中國走出這一超級改革的第一步,更是中國政府要從意識形態領導者、經濟發展指揮者的身份,向公共服務提供者轉型的第一步。(香港中評網)

  從醫療改革這項超級改革的指揮架構也可看出,中南海已充分考慮到三年後政府換届、世代交替之時,這項改革仍能得到政策方向的延續和保障——今年53歲的副總理李克强出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副組長,統籌組織和協調改革工作。這不僅顯示了政府改革的决心,也表明中國政府明白醫療改革任務艱巨,只有一個高層領導才能聯合所有部門,推動改革。(德新社)

  或許可以說,這是中南海在新世紀以來的官方重大公共政策出臺最爲重要也最爲艱難、最爲謹慎也最爲開放的一次。所謂重要,乃是指開放改革30年後,民衆“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與民生政策取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所謂艱難,乃指中國要構建世界上最龐大的醫療衛生保障體系,世上幷無完美先例可供模仿;所謂謹慎,乃指必須顧慮周全、面面俱到地充分考慮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的需求,兼顧公平與效率;所謂開放,乃是指五個月前北京曾將方案草稿向社會大衆公開幷廣泛徵求意見,建言獻策,民議沸騰……(美國《僑報》)


2、政府承擔全民基本醫療 新醫改確認公益性

  新醫改方案公布當天,中國發改委、衛生部、人保部和財政部官員聯合解讀,主動與網民互動。接下來,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央視新聞頻道黃金時段,連續兩天做出權威詮釋。方案、解讀、釋疑,成龍配套地以空前速度推出,令新醫改方案頗具雷霆之勢。(新加坡《聯合早報》)

  新醫改方案首次提出,“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爲公共産品向全民提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凸顯公益性路向,此一最大的看點讓備受“看病難、看病貴”煎熬的老百姓眼前一亮。按照這份新醫改方案,“醫療改革的市場化方向”被劃上句號,“公共産品”將成爲中國醫療服務制度的基本屬性。這與上一輪的醫改中“市場化”被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成了包治百病的“萬靈丹”形成鮮明對照。(北京華夏經緯網)


3、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 醫療改革開始糾偏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事情,但“小病忍,大病拖”却成爲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的無奈選擇。數據顯示,20多年來,中國農民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不到20倍,但所負擔的醫療費用却增長了133倍。與此同時,居民個人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由20%左右提高到60%。醫院“先錢後醫”時有所聞,不少醫生濫開藥和濫作病理檢查來增加收入,藥費亦層層加碼,基層民衆住院就要負擔昂貴的醫藥費,窮人甚至看不起醫生,民衆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返貧、因病致困,成爲最突出的社會問題,民間常說的“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形象地說明民衆困窘之所在。公衆紛紛反思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矛頭指向之一,即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部門對衛生事業“産業化”、“市場化”的改革傾向。(北京《中國經濟時報》)

  毋庸諱言,在醫療體制改革中,中國走了不少彎路,代價不菲。2005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相繼發表報告,認爲“中國醫改不成功”。而醫改重回“公益性”軌道,用了24年。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爲了减少“大鍋飯”式的醫療資源浪費,中國選擇了市場化、商業化導向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推行醫療服務市場化機制,政府投入只占公立醫院支出的7%左右,其餘要醫療機構自負盈虧,全靠醫院“創收”解决,導致藥品醫療費用連年暴漲,幷且醫療資源向大城市和大醫院集中,中國基層醫療機構資源匱乏、技術薄弱,“看病難、看病貴”成爲困擾城鄉居民的社會問題。(美國《星島日報》)

  歷經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給政策不給錢”、九十年代“醫改巨大爭論”和2000年的“産權改革號角”,那時公立醫院以獲利性作爲自身追求的主要目標,這是醫改最不成功的地方。如今新醫改方案定調“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爲公共産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加之中國未來三年各級政府需要投入8500億人民幣,這是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從理念到體制的重大變革,體現出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新的價值取向。(美國《僑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