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穩增長調結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新信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14 03:49:38  


 
三、惠民生促消費 經濟結構變革揭幕

1、“保增長”轉向“促轉變” 經濟進入新一輪調整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內需、增消費、調結構等攸關中國經濟長治久安的很多問題上,著墨之多,措施之新,地位之重,決心之大,屬近年來之罕見,值得關注。實事求是地說,關於調整經濟結構,改善民生,轉變發展方式,在去年11月5日著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是濃墨重彩的提出,可惜,一年來因為過於強調“保增長”,使得調結構和保民生的任務被邊緣化。(北京鳳凰網)

  “如果說2009年最重要的工作是保增長,那麼2010年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調結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的新信號。”姚景源說。姚景源認為,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中國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來之不易。但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也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更加凸顯出來。綜合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北京《人民日報》)

  今年政策的著眼點,更多的是拉動當期增長的短期行為。而2010年,雖然增長仍然是目標,投資仍然是驅動力,但是會議關於“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為重點”的新的政策表述,顯示經濟增長驅動力的結構將發生根本的轉變。新的提法也使我們充滿期待,政策將著力推動以消費增長為主的增長方式轉移,增長方式的轉移明年可能會初見成效,消費、投資、出口比重的變化有望實現。(北京《中國證券報》)


2、中國連遭經濟危機 經濟發展模式難辭其咎

  中國這次遭遇經濟危機的自身原因,常常被掩蓋在國際金融危機之下了。其實中國早在2007年年底就開始遭遇經濟危機。很長一個時期,中國經濟中最有效益的是外貿出口,而我國外貿出口主要是生產一些低附加值的商品。一旦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上漲,或者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或者國際市場萎縮,馬上就發生危機。2007年年底我們遇到了前兩項,因此發生了沿海地區企業“倒閉潮”和“搬遷潮”,而到了2008年則遇到了國際金融危機。另外以往投資方面,民間投資始終不活躍,而政府投資則效率不高。

  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上行期內,還能蓬勃發展,但到頂點必定是通脹,回過頭來是危機。如此反覆,效率極低。因此,當前轉向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是最要緊的,關鍵在於轉變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式,調整中國經濟結構,這才是最重要的,這樣才能切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國經濟抵禦經濟危機的能力。(上海《上海商報》)


3、收入分配改革提速 本次會議惠民生促消費

  大量的證據表明中國經濟的出路在於擴大內需,實現更為平衡的發展。但擴大內需要解決諸多消費者身上的負擔問題。本次會議確立了明年經濟工作六大任務,“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維護社會穩定”雖被列為“六大任務”之末,但著墨最“重”、涉及面最廣,具體的“任務子項”最多,老百姓也最為關切。梳理且細分財政政策實施重點,“三農”、“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居民消費”、“調整收入分配”等事項,每項都直接或間接關聯城鄉居民增加收入;“教育”、“衛生”、“社保”等事項在於減少城鄉居民“不敢消費”的心理障礙,增強城鄉居民“消費預期”,從而釋放被壓抑的消費潛能;“保障性住房”增量擴面,則有利於解放“潛在房奴”的消費能力。(廣東《廣州日報》)

  就擴大內需而言,中國並不是第一次面對。回顧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擴大內需無時無刻不被各類中央文件所提及,但遺憾的是,十年過去後,年均消費增長率僅高於GDP不超過3個百分點,遠遠低於投資與出口的增幅,況且,當時擴大內需的著力點和政策執行點還是集中於房地產投資、大學城投資等固定資產增加上。(上海《東方早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