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經濟資料重新修正 官員績效評估有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12-22 19:29:28  


  1、GDP新資料是一項重大改進 

  世界銀行12月20日發佈消息稱,世行對中國公佈新的經濟普查資料表示歡迎,稱之為“一項重大改進”。 

  世界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郝福滿說,一些備受政府決策者關注的重大比例將隨著GDP資料的修正而有所改變,例如投資占GDP的比重、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和單位GDP能源消耗等。他認為此次經濟普查的資料公佈非常“及時”。他說,中國政府開展下一個五年計劃正需要這些翔實的資料,才能對有關中國經濟形勢的關鍵問題做出正確的評估。(北京新華網) 

    在一場規模宏大、覆蓋空前全面、差錯率極低的全國經濟普查之後,國家統計局為一個“新”的增長中國披露了第一組宏觀資料。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普查所帶來的變化將被“固化”下來,李德水昨天特意提到,通過普查,有關部門建立了基本單位名錄庫和更新制度,統計局將建立和完善有關制度,“以保證今年、明年和其他非普查年份的資料不出現大起大落”。此外,近日披露的農調隊、城調隊、企調隊的合併,國家統計局內部服務業調查中心的建立,都意味著中國統計體系正在經歷從層層報表到普查(抽樣調查)的轉變,而這無疑將指向更加真實準確的資料搜集和最終匯總。(上海《第一財經日報》) 

  2、科學發展觀落實仍然不易 

  中國的GDP近日再度成為世人談論的話頭,尤其是海內外眾多投資銀行的分析師們似乎特別感興趣,事緣今日國家統計局將根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情況,修訂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資料。 

  不過,對於中國政府和老百姓而言,GDP統計的嚴重失真,恰恰暴露出中國社會嚴重失信的一面,國家統計局拿出勇氣修正以往公佈的資料不難,但要改變地方官員的施政觀,不再以追求GDP的增長為目標,卻是十分困難。 

  胡錦濤、溫家寶主持大局以來,對科學發展觀的強調是其施政特色之一,不再將GDP的增長速度與官員的施政績效掛鈎,力求改變以往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的政壇怪像是其努力方向之一。但國家發改委官員近日披露,在“十一五”規劃的制定中,絕大多數地區的官員仍然將GDP的增長作為最重要的指標。 

  溫家寶政府在去年高調實施宏觀調控,希望能將中國的GDP增長速度降到一個合理的水準,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的粗放方式。如今的結果卻是中國GDP的增長速度非但未放慢,而且實際增長速度卻是官方先前公佈的一倍以上。另一方面,對大陸普通百姓而言,GDP的增長並不必然帶來與之相稱的生活水準的提高,更不意味著幸福感的增加。按GDP計算,中國如今是全球第幾大經濟體,根本沒有意義。(香港《明報》) 

  3、以平常心看待GDP

    中國GDP重估,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其實,人們應該以平常心對待GDP重估以及重估後的各方反應。 
在中國,由於GDP常常和官員的政績聯繫起來,GDP被人為地神化了。其實,如果以平常心來看GDP,它僅僅是一個指標而已。世界強國美國直到1992年,才加入世界其他國家的行列,把GDP作為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主要指標。在美國,一些官員甚至至今還沒有弄明白GDP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共臨沂市委書記李群在其著作《我在美國當市長助理》一書中提到:"在美國紐海文市當市長助理期間,我發現市長並不太管經濟,甚至連GDP和WTO都不知道是什麼,這在我們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但他告訴我,這些是聯邦政府考慮的事情,我們是不需要知道的。"在美國,市長只需要做好服務就行了,不需要抓經濟。 

    至於個別國家借GDP重估來炒作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我們還應以平常心對待,不必擔心,更不必因此調整我們前進的步伐。不如一如既往地走自己的路,時間將證明: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世界將因中國的發展而深深受益。到那時,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將不攻自破。(上海《上海證券報》) 


  4、GDP應與國民幸福感一起增長 

  GDP不僅僅是一個孤立而單調的經濟數字。GDP的增長源於每一位國民的努力,因而,它不能與國民的幸福感相背離,而應成為國民幸福感高低的一個指標。令人欣慰的是,中國的官員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李德水提到:“我們不能忘記中國還有1億多的貧困人口……需要政府幫困的貧困農民有將近1億人。城市還有2000多萬需要政府給予最低保障補貼的人口,城鄉加起來,大數是1.2億生活困難的人口。”李德水的話表明,政府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 

  除了貧困人口,李德水還特別提到了中國在人口、資源、環境上所面臨的壓力。國家環保總局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經濟增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獲得的。同時,也應該注意,諸如房價上漲、教育亂收費、醫療費用高居不下等現象,雖然推動了GDP的增長,卻與國民的幸福感相背離。(上海《上海證券報》)  

  作為社會個體,民眾自然更關心自己的生活品質以及生活水準的提高。作為一個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指標,GDP顯然也應該把提升社會民眾的生活品質與生活水準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畢竟,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所有的人活得更幸福。如果說GDP的增長指數只是單項比拼,那幸福感需要的就是“全能選手”,我們不僅要提倡“環境友好”,同時還要提倡“社會和諧”。(深圳《深圳商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