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因研究領域將受嚴重影響
分析人士認為,目前韓國黃禹錫風波給世界幹細胞研究籠罩了一層陰影,即便後人能夠利用韓國科學家描述的試驗條件重複出病人幹細胞克隆,或者克隆狗,長期盼望能在這一領域有重大突破的廣大病人還是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北京人民網)
可以說是依靠“黃禹錫”品牌建立起來的韓國基因研究領域,其形象也將因黃禹錫造假風波受到嚴重影響。目前,由於黃禹錫的出色成果,韓國在基因克隆領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並吸引了大量在美國等克隆研究受到限制的一流科學家。韓國還在今年特別成立了世界幹細胞銀行(World Stem Cell Foundation),而該機構的前負責人就是黃禹錫。
外界分析說,一旦證實相關研究成果存在水分,韓國經濟、文化、科研,甚至韓國在國際上的整體形象都將大打折扣,也有韓國科學家擔心,他們將來的實驗結果在國際上會受到此事的牽連。(上海《第一財經日報》)
2、美國《商業週刊》:“黃禹錫衝擊”股市暴跌
曾經被看作世界級“科學明星”的韓國學者黃禹錫,隨著其研究成果被指“造假”而迅速跌落。而在“黃禹錫事件”被媒體曝光期間,另一側面的新聞也頗為耐人尋味––韓國初創的“幹細胞概念股”伴隨著黃禹錫的命運而動盪。
一場圍繞韓國“世界級科學明星”黃禹錫的造假風波,險些阻斷了今年以來牛氣十足的韓國股市的上漲步伐。
當地時間12月16日,當黃禹錫承認自己的實驗有“致命錯誤”時,韓國的“幹細胞概念股”開盤後紛紛跌破了15%的限幅。當天,有幹細胞概念股上市的韓國高新技術股指數呈現近乎恐慌的暴跌,創下2004年5月以來的最大降幅,總市值一天之內就縮水近3.3%。實際上,整個韓國的股市當天都受到了明顯的壓抑,這被美國《商業週刊》稱為“黃禹錫衝擊”。(馬來西亞《南洋商報》)
韓國的“幹細胞概念股”是伴隨著本國幹細胞研究的崛起而創立的,意在吸引風險資本,扶持幹細胞研究成為真正的生物高技術產業,帶動國內的產業升級。隨著黃禹錫奇跡般“升起”、發表一個又一個頂級科研成果,幹細胞研究產業化的希望大增,韓國“幹細胞概念股”也一路飆升。今年5月份黃禹錫在《科學》上發表論文後,甚至出現了過熱。可以說,韓國的“幹細胞概念股”就是“黃禹錫概念股”。當然,黃禹錫的“奇跡”一遇麻煩,概念的炒作也就到了頭,眾多希望破滅的投資者“落荒而逃”,股市動盪也就難以避免。
風險資本是逐利的,股市有投機性,而科學研究卻需要長期支援和持續投入。本意在於扶持初創科研的風險股市,實質上卻只會“錦上添花”,一旦科研遭遇挫折時就會變成扼殺之手。(北京國際線上網)
韓國初創的“幹細胞概念股”是伴隨著韓國幹細胞研究的崛起而創立的,意在吸引風險資本,扶持幹細胞研究成為真正的生物高技術產業,帶動其國內的產業升級。隨著“黃禹錫奇跡”一再演繹、一個又一個頂級科研成果被公開發表,幹細胞研究產業化的希望大增,韓國漢城股市上“幹細胞概念股”也一路飆升。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因“黃禹錫奇跡”而誕生的“幹細胞概念股”的命運似乎也要隨“黃禹錫風波”而動盪。在KOSDAQ市場,幹細胞股和生物晶片股以及新藥開發股全部下跌。有價證券市場下跌的9個股票中,7個是生物股。隨著整個市場的投資心理急劇降溫,除生物和制藥相關股之外,全部相關行業股也出現疲軟。而在當地時間12月16日,當黃禹錫承認自己的實驗有“致命錯誤”時,“幹細胞概念股”開盤後紛紛跌破了15%的限幅。生物股集中的KOSDAQ指數收盤於716.38點,比前一個交易日下跌了25.22點,創下2004年5月17日以來的最大跌幅。以代表性幹細胞相關類股山城寶潔和Medipost為首,macrogen、easybio、innocell、lifecord、ChoongAngBiotech等股票全部跌停。當天,總市值一天之內縮水近3.3%。隨著投資心理的惡化,KOSPI指數也收跌於1321.04點,下滑16.64點。(上海《上海證券報》)
3、促使各國重新規範科學研究
黃禹錫事件讓人們明白,科學需要規範,道德的堅守很多時候並不牢靠。據悉,針對捏造論文資料等學術界存在的不正當行為,日本學術會議正準備制定新的“科學工作者行為規範”。但是,該用多少“政策力量”來規範科學,卻是另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和健康夥伴研究基金會對該州3427位研究人員進行了調查,有1/3的人承認自己有不端行為,包括忽視矛盾事實和偽造資料等,而美國是相關制度最健全的國家。(泰國《京華中原報》)
學術不當行為並非少見,但“黃禹錫事件”給科學界造成的震撼可能最大。《科學》雜誌的編委稱,它可能是這份科學界聲譽最高刊物創刊125年以來所遭遇的“獨一無二之事”。
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黃禹錫事件”涉及了新興的幹細胞研究領域。幹細胞研究的終極目標,是為傳統方法難以治癒的各種疾病患者造福,被許多專家看作富有潛力的生物技術產業。隨著黃禹錫報告為多名病人克隆胚胎幹細胞系成功,這一目標看起來已不難達到,但如今眾多問號的出現,也可能直接影響世界各國政府與公眾對幹細胞研究的態度。“黃禹錫事件”被披露後,韓國上下一片壓抑,連高技術產業相關的股票都大幅度跌落。
此外,它也暴露了科學研究中的成果評審與發表、合作與批評、名譽與地位等諸多深層次問題。比如,黃禹錫研究小組在不到兩年的時間?,接連在《科學》和《自然》這樣高等級的刊物上發表轟動性成果,期間是否得到充分的評審?《科學》雜誌解釋說,雜誌挑選的匿名審稿人都沒有發現黃禹錫提交的論文有什麼問題,而他們審稿的前提是“論文中資料都是真實的”。但為什麼黃禹錫的論文比正常情況下更快地通過評審?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專家吉爾哈特則含蓄地指出,越重大的科研成果要求越扎實的證據,也許僅靠雜誌所挑選的幾位審稿人是不夠的。(北京《國際金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