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全球大戰略:本土爲中心,東亞與歐洲爲兩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19 10:46:29  


美國導彈防禦系統攔截彈實彈發射。(資料圖)
  大野心:從“奈基—宙斯”到“智能卵石” 

  美國導彈防禦計劃從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起步,已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演變。在“冷戰”時期的美蘇核對抗階段,美國相繼開發、研制了“奈基—宙斯”系統、“哨兵”系統和“衛兵”系統,以對抗蘇聯的核攻擊。至20世紀70年代初,美蘇之間的核力量形成了“相互確保摧毀”的戰略均勢,導彈防禦系統便成爲雙方軍備競賽的重點,但當時雙方都深感技術上的不甚成熟和經濟上的不堪重負。于是,1972年,美蘇達成《反彈道導彈條約》,試圖通過限制導彈防禦系統使雙方核戰略平衡態勢穩定下來。1976年,美國宣稱關閉“衛兵”導彈防禦系統,却開始了非核彈道導彈防禦技術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初,里根政府上台後,爲與蘇爭奪戰略優勢,于1983年3月,提出了“戰略防禦倡議”計劃,俗稱“星球大戰計劃”。由于這一計劃過于龐雜,耗資驚人,多數技術尚處于實驗階段。1989年,老布什總統就任後,將該計劃調整爲“有限防禦計劃”,即“智能卵石”計劃。蘇聯解體後,該計劃自然擱淺。 

  大調整:TMD和NMD合二爲一 

  克林頓就任美國總統後,于1993年5月宣布停止執行“星球大戰計劃”,取而代之的是“彈道導彈防禦”計劃。該計劃包括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由于對“技術和實用效能”缺乏“足够的信心”,克林頓總統還是于2000年9月宣布,暫不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 

  但克林頓時期,美國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在東亞地區有了實質性的進展。美國以朝鮮導彈威脅爲名,首先于1994年與韓國達成協議,開始在駐韓美軍基地部署“愛國者”導彈。此後,又說服韓國建造用于導彈防禦的雷達基地。1998年,美國與日本達成協議,共同研發戰區導彈防禦系統。近年來,隨著美日軍事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融入美國導彈防禦系統成爲日軍建設的重要內容。日方稱,將在2008年3月底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此外,美國一直企圖暗中將台灣拉入其導彈防禦系統。 

  布什總統上台後,謀求建立一體化的導彈防禦系統,遂將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合二爲一,統稱導彈防禦系統。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本土安全成爲當務之急,布什政府乘機加快了研制和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步伐。2001年12月,布什政府宣布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從而爲美國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鋪平了道路。 

  2002年12月17日,布什政府宣布將在2004年底以前在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基地部署6枚陸基攔截導彈,在2005年底以前在該基地再部署10枚,在加利福尼亞州範登堡空軍基地部署4枚,另有20枚“標准—3型”海基攔截導彈將部署在三艘裝備有“宙斯盾”系統的軍艦上,百餘枚空基“高性能愛國者—3型”導彈將在全球範圍內部署,以攔截中短程彈道導彈。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