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重兵狙擊物價上漲 推升物價有五大主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07 14:22:43  


 
  國際油價是導火索

  石油公司漲價也不是想漲就漲,上述人士就表示,雖然兩大石油公司具有絕對的市場控制力,但批發價上漲的直接導火索還是國際油價的上漲,“因為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會提高國內成品油價格上漲的預期”,而近期美元的增發貶值則是造成包括原油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最主要原因。

  回顧近2個月的國際油價變化可以發現,11月中旬國際油價與國內柴油批發價均達到了2個月來的高點。雖然2個月來國際油價未呈現直線上升,但已累計上漲了12.79%。9月份國際油價還在80美元以下徘徊,10月份國際油價則在80-85美元區間波動,11月中旬國際油價已逼近90美元創下2年來新高。2個月來,國內的柴油批發價也一直呈現上漲趨勢,並在11月中旬達到了歷史最高點,直到最近2周才出現下滑趨勢。

  對策

  增加儲備實現“淡儲旺銷”

  柴油緊張最簡單的原因莫過於供求關係出現了問題,需求大量增加而柴油供應跟不上。為了應對油荒,兩大石油公司也頻出新招,例如將原油日加工量調高至歷史最高水平,鼓勵煉廠多生產柴油,並積極加大柴油進口量。

  但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不管柴油需求增長的原因是什麼,作為國內成品油市場的絕對供應主力,兩大石油公司應更多地從自身找原因。

  河北省工商聯石油業商會會長齊放表示,當前“柴油荒”的根本原因在於兩大石油公司壟斷國內石油市場。

  據了解,目前兩大央企石油公司在國內石油行業的上游控制著47%的石油資源開採權,在中游控制著煉油企業的生產加工權(包括國內地方煉油廠),對外,掌握控制著53%原油、成品油的進口權,市場主體單一,石油資源在市場上得不到合理有效配置。

  “兩大石油公司以計劃經濟模式維持市場運行,生產與市場脫節,計劃跟不上市場變化,造成國內石油市場供求關係失衡。”齊放表示。

  在“計劃”趕不上“變化”背後也凸現出國內成品油儲備體系的不健全。與原油戰略儲備相比,成品油儲備還處於起步階段,儲存能力相對較小。2009年5月在《石化產業振興規劃》中,我國才首次提出國家成品油儲備戰略,並提出目標2010年儲備能力將達到600萬噸。目前國內的成品油儲備仍處於兩大石油公司的商業儲備階段,且仍處於初期建設階段。

  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毛家祥也表示,目前國內成品油儲備非常脆弱,做不到淡儲旺銷,成品油戰略儲備進展緩慢。

  不少業內人士則建議,政府可以成立一個非營利性管理機構來管理運營成品油儲備,並委托專業機構運作,在油價低時買進,放在庫裡,在油緊缺價高時拋出以平抑市場需求。

  對話

  申通物流市場總監夏祖彬:油費約占物流成本一半

  新京報:油價上漲對運營有沒有影響?

  夏祖彬:從去年就已經感受到油價上漲的壓力了,這幾年國際油價一直是走高的趨勢,尤其是去年金融危機之後,人民幣貶值、通貨膨脹的跡象已經有了,在這個背景下,物流公司面臨的不僅僅是油價的上漲,還有人力成本的提高。

  新京報:在物流行業油費占總成本的多少?有什麼應對?

  夏祖彬:至少占一半以上的剛性成本吧,所以這一塊的成本基本是沒辦法減的,國際油價的漲幅已經很清楚了。至於應對措施,我想所有物流公司的對策可能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提高服務價格,今年以來,以申通快遞、圓通速遞、中通速遞、匯通快運、韵達快運為代表的平價民營快遞業都調高了價格,平均漲幅為1到2元/單。從去年以來,快遞業做出幾次漲價調整。

  新京報:上調價格能完全覆蓋成本的上漲嗎?

  夏祖彬:完全覆蓋不太可能,只能說基本覆蓋,所以說漲價是無奈之舉,是被動的應對,但漲價也是雙刃劍,快遞公司不能一直用漲價來應對成本上漲,現在成本上漲的趨勢在近幾年內不可能改變,這在業內已經是個共識了,所以對抗成本上漲是場持久戰。

  漲價只是短期應對,從長遠來看,還是需要提高效率和自動化程度來降低成本,比如申通已經投入上億引進自動化分撥設備來提高傳輸速度,節約人力成本,當然,這個設備投入在短期內也不大可能收回,所以我說對抗成本上漲是場持久戰。 

  ■ 應對措施

  11月20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穩定物價16條措施,第5條提出:石油企業要採取經濟和技術手段提高生產負荷,增加柴油產量,保障市場需求。

  11月26日:國家發改委公布查處一批以高於國家規定價格銷售柴油的加油站。

  11月26日:國家發改委“五論”如何貫徹穩定物價“16條”,提出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要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配合政府做好保供穩價的工作。石油企業要採取經濟和技術手段提高生產負荷,合理安排檢修,確保成品油的供應。

  為什麼這些東西沒漲價

  今年7月以來,CPI逐月上升。物價上漲的勢頭讓老百姓綳緊了神經,不過在通脹形勢下,也有許多價格未曾變動的物品。大到電腦配件、自行車,小到食鹽、肥皂。為什麼這些東西沒有漲價,是因為它們更“抗通脹”嗎?專家告訴我們,市場充分競爭,行業利潤空間大,技術革新快等等,都是原因。

  電子產品 同款產品一個月一個價

  1992年,潘富澤成了國內最早一批手機擁有者。那時手機還叫“大哥大”,日本進口的,花了3萬多,當時生活已經很滋潤的潘富澤,月收入也才1萬多元。後來,他差不多每年都換手機,摩托羅拉、愛立信、西門子、三星、諾基亞都依次用過,並且越用越便宜。現在手上的是5000多塊的蘋果手機,不過他的月收入已超過幾十萬元了。

  “用摩爾定律基本上可以概括電子產業的發展規律。”IT分析師洪波說。簡單來講,就是指約隔18個月,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便會增加一倍,價格隨之下降。

  洪波表示,儘管電子產品更新換代速度不是特別恒定,但大致還是會符合。“蘋果iPhone幾乎每年都升級一次。就蘋果公司而言,新產品出來,老iPhone將要停產,而iPod會對應降價。”

  洪波分析說,由於整個電子產業都受同樣的規律支配,降價都厲害,“PC、筆記本、數碼相機、手機……同一款的話,都是一個月一個價碼。”

  電子產品主要能體現價格的不是物質產品,而是知識產權。洪波認為,所以電子產品的價格很難說受到現實物價波動,或受外部其他產品漲跌影響。目前,整個行業裡利潤率最高的就是蘋果公司,知識附加值、品牌附加值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能影響到原材料漲跌的部分,占比很小。”洪波表示,“在通脹背景下,單此一點就能將電子產品同農產品和稀缺資源等等區分開了。”

  電信資費 話費逐年降 降幅約一成

  高與行覺得家裡的固話收費“人性化”了許多。“改成套餐以後,長途費減半。一個月也就打個七八十塊。”而1988年剛裝電話那會兒,基本上不打長途,話費也要30元。“那時的月收入可只有170元。”

  如果對手機話費稍加注意,她的感受會更明顯。

  “近三四年,電信資費降幅比較大,都在百分之十以上。政府調控從2005年開始就很厲害了。”通信行業專家項立剛表示。

  2005年,信產部和發改委聯合發出通知,對移動電話國內漫游通話費等四項業務實行上限管理。2008年,又發布《關於降低移動電話國內漫游通話費上限標準的通知》。2009年,將固定本地電話的定價權交到了運營商的手中。今年5月,工信部、發改委又聯合下發通知,核心內容是將移動本地電話定價權交由運營商,鼓勵運營商通過“單向收費”等手段降低資費。

  項立剛表示,“政策可調控,說明有利潤空間。”

  “設備日益更新,技術成本在降低。”項立剛舉例說,以前用電纜,可以接十幾路電話,現在用光纜就變成幾萬路。價格上,一芯公里(光纜的長度計量方式)光纜過去要400多塊錢,現在幾十塊錢就可以。

  不斷增加的用戶量是另一方面。“運營商每年近一個億用戶的增長速度意味著,資費還有下降空間。”

  汽車 桑塔納也曾能抵好多房子

  A君感慨:世道變了啊,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桑塔納包牌20多萬,可以買好多房子了。現在車價降到6萬左右,按房子的售價又可以買好多桑塔納了。

  與車價降低相對比的是,汽車銷量出現井噴式增長。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家陸續出台了多項刺激政策,用一系列補貼拉動汽車消費。2009年全年汽車產銷量均突破100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3%和46.2%。但有分析報告因此擔憂,待政府刺激退出後,明年銷量會否下滑?利潤率會否出現拐點呢?

  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認為,汽車行業的利潤率還是在往上去。“平均利潤的具體數字,大多汽車企業緘口不談。但看到廠家動不動就降個一萬、兩萬,定價肯定比較高。價格降到10%,降得起,可以推斷會有20%-30%的利潤率在裡面。”他表示,製造行業裡,利潤率比汽車高的不多。

  每一次,當鋼材、橡膠、塑料等原材料價格向上,汽車卻並沒有漲起來,為什麼?較大的利潤空間就是答案。“比如有些副食品,利潤空間薄,比較剛性,下面頂一下,上面價格就抬一抬。但汽車可以在利潤空間裡把這部分成本消化掉。”鐘師解釋說。

  汽車企業甘願降價的根本原因,在於市場。“這個市場是充分競爭的,且競爭激烈,這個是前提。”鐘師認為,汽車價格波動,與外界關聯不大,關鍵在對手的動作。要看池子裡有多少對手,鬥獸場有多少角鬥士在玩。

  “現在汽車行業競爭性非常強,完全可以吸收通貨膨脹的外界影響。”鐘師表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