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1月4日 星期六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即時新聞 】 【打 印】 
打造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新優勢
http://www.CRNTT.com   2021-09-13 08:08:30


  中評社北京9月13日電/“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數字經濟持續保持強勁發展韌性,數字經濟全面賦能生產、投資、消費、貿易復甦增長,新動能作用持續增強。數字經濟代表著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發展方向,“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對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變革提出了要求。需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

  經濟參考報發表記者郭倩評論文章表示,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叠加疫情影響的背景下,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數字經濟成為當前最具活力、最具創新力的經濟形態,是國民經濟的核心增長極之一。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8.6%,目前位居世界第二。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打造未來競爭新優勢的迫切需要,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途徑。

  文章提出,首先要加強關鍵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技術突破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十三五”以來,中國在5G移動通信技術、集成電路、軟件等領域取得系列標誌性成果。核心技術靠花錢是買不來的,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要推進產學研合作,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加快高端芯片、傳感器、關鍵基礎軟件等領域研發突破和迭代應用,加強前沿技術布局,著力構築自主創新、高效安全的產業鏈、供應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核心技術工程化、產業化進程。加強產業共性技術平台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其次要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築牢數字經濟發展基礎。信息網絡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發展信息網絡對拉動有效投資、促進信息消費、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也是數字經濟發展壯大的堅實基礎。目前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網絡和4G網絡,5G基站達到99.3萬個,培育100個以上的大型工業互聯網平台。下一步要乘勢而上,統籌布局,加快5G和光纖寬帶“雙千兆”網絡建設,努力打造精品網絡。合理布局雲計算、邊緣計算等算力基礎設施。推進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打造若干國家樞紐節點和區域大數據中心集群,統籌布局綠色智能的數據與計算設施。

  再次要推動製造業數字化提速增效,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是重要發展趨勢。要圍繞網絡、平台、安全三大體系,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賦能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分行業開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加速傳統企業“上雲”步伐。加快培育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商,支持綜合型和專業性解決方案供應商共同發展,解決好企業、特別是中小製造業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不敢轉”“不會用”“不能轉”等問題。

  最後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數據是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釋放叠加、倍增效應。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需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充分釋放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價值。制定數據開放及共享的法律制度,明確數據開放及共享的範圍、標準、條件、責任等。加快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範,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同時,營造良好的發展生態,將數據用好用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