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未來20年內空中主力 仍以蘇式戰機為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07 11:18:25  


中國空軍殲10戰機。(資料圖)
  蘇霍伊戰機地位不可取代 

  近來國內輿論對殲一10的讚美不斷,甚至有同其他“第三代戰機”模擬對陣獲全勝的報導,這就使不少人對花費鉅資引進蘇式戰機是否必要產生置疑。

  中國在十幾年間購買和仿製的蘇霍伊式戰機共400餘架,雖然還少於殲一7,技術水準卻因而提升20多年,和殲一10大批列裝前當之無愧地成為空戰主力。
 
  從20世紀90年代初直至殲一10開始列裝的2004年,中國報導中出現“新型戰鬥機”,指的都是國內惟一的第三代噴氣式戰鬥機——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的27型和30型。多年來西方國家、俄羅斯和臺灣媒體談到中國空軍時,最關注的也是蘇一27和蘇一30。

  為引進和仿製此型戰機,中國耗費約百億美元,從金額看超過解放後國內航空科研部門的投資總量。近來國內輿論對殲一10的讚美不斷,甚至有同其他“第三代戰機”(只能是指蘇霍伊戰機)類比對陣獲全勝的報導,這就使不少人對花費鉅資引進蘇式戰機是否必要產生置疑。若是全面客觀地回顧中國空軍的發展狀況,便可看到這種戰機始則作為拳頭武器,後來變成了頂樑柱,在金錢上的大量投入還是物有所值。

  技術隨中蘇交惡停滯

  對現代同家來說,無空防等於無國防,空中打擊已是強罔實施攻擊的最主要手段。新中國空軍于50年代創建時,便引進蘇制第一代“米格”噴氣式戰鬥機(同內稱殲擊機),當時還具有世界先進水準,在朝鮮戰場和國土防空中同美國軍機還可在同一性能水準上交鋒。1962年秋,因中國在古巴導彈危機時不支援蘇聯反而影射批判其“修正豐義”,赫魯雪夫在米格一21戰鬥機的仿製資料未提供完的情況下便徹底停止援華。此後20多年,中國軍機研製在封閉情況下走上了自已研製之路,結果與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愈拉愈大。

  由於舊中國沒有航空工業及其相應的技術基礎,解放後閏內軍機製造業的知識水準長期只限于對引進蘇聯飛機的瞭解,單是消化“米格”機技術和完成仿製便用了十幾年。如仿製第二代的戰機米格一21作為國產的殲一7型號,直至70年代末才達到了蘇聯原型水準。從1963年上馬自己研製的殲一8,經過20年技術仍不過關,尤其是航電和火控系統的薄弱環節靠舊內遲遲無法解決。

  1985年,中國利用此前同美國合作抗蘇的關係,淡妥由美方提供技術支援和電子設備改進殲一8Ⅱ的“和平衛士”計劃。然而此時美國對華和對蘇戰略已有改變,並不想幫助中國空軍提升戰力,經4年拖延後,利用1989年6月實行的“制裁”將這一專案終止。此時中國空軍戰鬥機雖有數千架,卻都是僅具有蘇聯50年代水準的殲一6(仿米格一19)和殲一7,不僅難同美蘇戰機對陣,較印度和臺灣的戰機在性能蔔也相差一截。雖然自1986年起中國又上馬研製殲一10戰鬥機,然而當時算定至少10年後才能定型投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