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最新型氣墊登陸艇亮相 外形似美LCAC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17 10:37:03  


新型兩栖船塢登陸艦的服役標志中國海軍登陸戰術將發生革命性改變。
美軍LCAC大型氣墊登陸艇。(資料圖)
  作者:飛火 徐輝

  文章節選自《現代兵器》2008年第6期:美俄中三國大型氣墊登陸艇的發展

  長期以來,海軍一直使用中、小型坦克登陸艦,采用直接抵灘的方式遂行登陸任務。例如海軍裝備的079型坦克登陸艦和072系列坦克登陸艦。072型坦克登陸艦是受美軍“20節登陸艦隊”計劃的影響出現的,航速從早期登陸艦的不足15節提高到20節以上。航速的提升明顯减少了登陸艦隊的航渡時間,登陸艦能與護航艦艇一起進行機動,大大提高了艦隊的協調能力。但是,072型坦克登陸艦繼續采用直接抵灘登陸的方式,不僅適宜抵灘岸段少,而且從沖擊到抵灘的全程都在岸防火力的威脅下,重裝備安全、迅速上陸的難題依然是提高中國海軍陸戰隊登陸作戰能力的一大障礙。

  上世紀90年代中開始,在海軍舉行的大型登陸演習中,072型登陸艦搭載的一種小型氣墊登陸艇頻頻亮相。這種724型氣墊登陸艇只能搭載人員,而且數量只有一個班(10人左右)。這樣的裝載能力在實戰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是很值得懷疑的。比較合理的推斷是,這種小艇主要用來替代大型氣墊登陸艇進行訓練,因爲中國軍費一向處于偏低水平,難以支持大型裝備的消耗。從一張類似LCAC的編隊照片中,可以爲這種觀點找到支持。

  顯然,中國海軍的主力氣墊登陸艇應該由另外一種大型艇充任。很快這個推斷就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在一次海事展覽中,江南造船廠展出了一艘大型兩栖船塢登陸艦的模型,在該模型的塢艙里,擺放著4艘類似于LCAC的氣墊登陸艇模型。按照慣例,在一種國産裝備正式出現之前,首先會透露其模型,顯然中國的科研人員正在進行他們的美國同行在上世紀70年代末已經開始的工作。

  大型兩栖船塢登陸艦很快就出現在了江南造船廠的船塢中。2007年末,該艦完成試航,交付海軍使用,被命名爲“昆侖山”號。巍巍昆侖在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用“昆侖山”來命名新一代大型兩栖船塢登陸艦的首艦,表明軍方對新型登陸艦的强大戰鬥力及由此帶來的中國海軍陸戰隊登陸戰術的革命性改變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2007年12月底,網絡上忽然流傳出幾幅江南造船廠的照片,顯示了一艘未完工的新型氣墊登陸艇正被吊裝到一艘駁船上。顯然,這就是“昆侖山”及其姊妹艦將要携帶的新型裝備。

  從外觀來看,新型氣墊登陸艇的結構布局跟美軍LCAC基本一致,可以認爲其擔任的任務跟LCAC也是相當的。新型氣墊登陸艇同樣采用開放式的甲板結構,主裝載甲板兩側是機艙,駕駛艙,除駕駛艙的位置在左舷前端之外,其餘布置與LCAC完全一致。從機艙位置防水帆布的包扎方式可以看出,每側機艙安裝有兩台主機,一台通過傳動軸驅動艇尾的導管式空氣推進螺旋槳,另一台通過傳動軸驅動風扇艙里的墊升風扇。主機的軸系與艇的縱軸平行,這意味著主機的技術水平相對較低,不能采用LCAC上的橫置發動機結構以减小機艙體積。

  在細節上,新型氣墊登陸艇跟LCAC有一些不同。首先,首推力噴管的大小和安裝位置不一樣。新型氣墊登陸艇的首推力噴管直徑較小,而且回轉軸向舷外傾斜。這意味著新型氣墊登陸艇的墊升風扇風壓較高,只需要較小的噴管口徑就可以獲得足够的推力,而墊升風壓的提高,有助于改善新型氣墊登陸艇的適航性。台灣海峽是出名的風急浪高的海區,顯然新型氣墊登陸艇的性能針對海峽環境進行了優化。同時,向外傾斜的回轉軸使得首推力噴管在回轉調節時,可以更迅速的提供較大的橫傾力矩,在海况較高時能够更好的减小橫搖、穩定艇身。

  其次,新型氣墊登陸艇的裝載甲板基本上是一個寬度不變的長方形,跟LCAC的裝載甲板面積相去甚遠。這個主要還是因爲國産發動機水平一直較低,機艙沒辦法做得那麽緊凑,也就損失了大量的可用甲板面積。但是從實際應用考慮,新型氣墊登陸艇也不需要象LCAC那麽寬敞的裝載甲板。LCAC寬大的甲板很大程度上是爲了裝載輕型車輛而設置的,中國海軍陸戰隊對新型氣墊登陸艇最緊迫的需求,是用來運輸主戰坦克等重型裝備登陸。這些重型裝備實際占用的甲板面積是比較有限的,只要拿下登陸場,其他輕型裝備、輔助車輛可以由坦克登陸艦直接送上灘頭。以美軍的財大氣粗也只能養得起91艘LCAC,中國新型氣墊登陸艇的裝備數量只會更少,如果爲次要的要求來追求完美,勢必會造成研制進度的延誤和造價的進一步上升。在重要裝備應該立足國內的前提下,新型氣墊登陸艇的性能够用就好。

  無論如何,筆者都可以認爲新型氣墊登陸艇是參照LCAC設計的。那麽利用LCAC的相關數據,再結合海軍陸戰隊的可能裝備,就可以推斷新型氣墊登陸艇的一些主要性能參數。

  LCAC通常可以裝載一輛M1主戰坦克,戰鬥全重爲63噸。而在我軍的登陸演習中可以看到,經常出現的坦克是59系列,戰鬥全重約38噸。由于59系列坦克屬于戰後第一代坦克,主要戰技性能已經嚴重落後,未來裝備性能更加先進的96式主戰坦克勢在必行。96式主戰坦克現在缺少公開數據,但是可以參考與之類似的、出口巴基斯坦的85ⅡAP主戰坦克,其戰鬥全重約41噸,考慮到需要一定的裝載餘量,可以認爲,新型氣墊登陸艇的載重量必須達到40~45噸才能滿足搭載一輛主戰坦克的要求。再看總重,LCAC的最大載重是最大總重的41%,新型氣墊登陸艇的動力裝置落後,占用了不少空間和重量,這個比值可能降到35%左右,那麽總重應爲130噸左右。再看最大總重時的噸功率,LCAC是83千瓦/噸,按此數值計算,新型氣墊登陸艇的總功率應達到10800千瓦,單機功率應達到2700千瓦。如果新型氣墊登陸艇要達到比LCAC更好的適航性,在這個功率數值的基礎上還要增加。由于中國海軍陸戰隊重裝備的主尺度普遍比美軍的要小一些,所以新型氣墊登陸艇的主尺度應該比LCAC稍小,估計長25米、寬12米左右。尾門/跳板的寬度應該與LCAC一樣,也是4.5米,裝載甲板最寬處應該能够容納兩列輕型車輛(LCAC是三列),寬度估計爲5.5米,首門/跳板與之同寬或稍寬,不超過6米。至于航程,200海里已經足够保障在海峽里走一個來回,再大的話也沒有更高的效益,反而需要携帶更多的備用燃油,造成有效載重的减少。

  至此,可以對新型氣墊登陸艇做一個小結: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海軍陸戰隊戰鬥力的革命性提高,使得發起一場近海兩栖登陸作戰成爲可能,在未來的統一進程中將會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氣墊登陸艇的遠景展望

  自從1959年第一艘氣墊船試航以來,軍用氣墊船的研發和應用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不僅用于兩栖登陸,還發展到了反水雷、反潜戰等方面。但是,目前世界上的軍用氣墊船中,主要還是以氣墊登陸艇爲主。隨著材料學和計算機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氣墊登陸艇的有效載荷、耐波性、操縱性和最大航速都會有進一步的提高,類似于LCAC的大型通用氣墊登陸艇將成爲大國海軍裝備的主流。

  美國海軍曾經提出過重物運送氣墊登陸艇(HLCAC)的研究計劃,作爲氣墊登陸艇延長使用期計劃(LCACSLEP)的後續項目。和現在的LCAC相比,其載貨面積增加33%,運載量達到LCAC的兩倍多有效載荷(144噸)。但由于近年四處征討、軍費緊張,美軍把氣墊登陸艇延長使用期計劃(LCACSLEP)列爲優先項目,重物運送氣墊登陸艇(HLCAC)的研制已經被推後。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俄羅斯/烏克蘭的“野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依然會保持世界最大氣墊登陸艇的桂冠。(來源:《現代兵器》雜志)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