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日首代護衛艦戰力對比:江湖級攻擊力超日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22 10:44:42  


中國第一代江湖I級護衛艦511艦南通號。(資料圖)
日本第一代護衛艦築後級。(資料圖)
  2007年11月,中國南海艦隊“深圳”號導彈驅逐艦訪問日本。這是自上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海軍“寧海”號訪問橫濱以來,中國海軍艦艇又一次出訪日本。按照先前的約定,日本海上自衛隊“漣”號導彈驅逐艦也於2008年6N回訪中國。一時,中日雙方的海軍交流又一次成為熱點。筆者覺得利用這次機會對兩國導彈護衛艦的發展進行回顧,並做適當的比較,倒不失為一個有趣的話題。為此,筆者特撰寫此文,以饋讀者。

  70年代反艦與反潛

  上世紀70年代,世界海軍技術正處在一個大的發展時期 在這段時期內,隨著導彈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發展,軍用艦艇導彈化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而且,經過50、60年代導彈艦艇初創的過渡時期,此時的導彈艦艇已經走向成熟。當時東亞地區的兩大強國——中國和日本自然也能够體會到這股時代的潮流,都自行設計成功了第一代導彈護衛艦。但是,由於兩國面對國際環境的不同,以及海軍作戰任務的差別,中國和日本的導彈護衛艦設計從一開始就是沿著兩條不同的道路起步發展的。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海軍的建設思路一直是以岸防和近海作戰為主在當時中國海軍的序列裡,反艦作戰任務主要由魚雷艇、導彈艇等小型作戰艦艇以及潛艇、海軍航空兵來完成的,以“空、潛、快”攻擊進入中國領海的敵作戰艦艇一直是基本的戰術原則。但是,小型艦艇抗風浪能力和續航力都比較差,在惡劣天氣下以及執行較遠距離的作戰任務時顯得力不從心。在1974年西沙海戰中,中方出動的艦艇以獵潛艇、小型掃雷艦為主,雖然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贏的實在是懸。所以,單純發展小型艦艇顯然不能滿足海上作戰的需要。

  在國產第一代導彈護衛艦正式服役之前,中國唯一能發射反艦導彈的護衛艦只有“成都”級。該級艦的原型是前蘇聯“裡加”級火炮魚雷護衛艦,中國幹上世紀50年代引進仿制,並且於1971—1975年間加裝反艦導彈,成為導彈護衛艦。“成都”級艦體較小,裝備的反艦導彈只有兩枚,作戰效能低下,而反艦能力更強的作戰平台就只有當時數量還非常有限的“旅大”級和改裝後的“鞍山”級導彈驅逐艦。為了替換仍在勉強服役且已經陳舊不堪的舊日本海軍賠償艦和其他雜式火炮護衛艦,填補“成長期以來,小型魚雷艇一直是中國海軍的主力都”級和“旅大”級、“鞍山”級之間的空白,增加在中、近海的反艦火力密度,中國研製了自行設計的第一款導彈護衛艦,這就是“江湖”I級導彈護衛艦。

  而在同時期的日本,導彈護衛艦的研製工作也在進行之中。與中國面臨的情況不同,日本由於戰敗,喪失了獨立的政治和軍事地位,淪落為美國的附庸力量。13本海上自衛隊(以下簡稱“日本海自”)的實力也難以擔負起獨立的攻防作戰任務,僅用來配合美國太平洋艦隊在西北太平洋的軍事行動。按照冷戰時期美國“分配”給日本海自的作戰任務,其需要在戰時確保西北太平洋交通線的安全,利用反潛艦艇等裝備把蘇聯太平洋艦隊的潛艇封鎖在日本海內。阻止其進入西太平洋;同時,海上自衛隊的掃雷艦艇需要在戰時清除敵人(主要是前蘇聯)布設的水雷,保證航道安全暢通。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日本海自的裝備性能也就自然而然地向反潛、掃雷的方向傾斜,對反艦和防空等任務則很少考慮,因為這些方面由美國海空軍負責。因此,日本海自裝備的第一種導彈護衛艦——“築後”級也就成了一艘名副其實的反潛護衛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