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俄專家評中國梟龍:性價比絕佳的市場新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14 10:07:47  


中巴聯合研制的JF-17雷電/FC-1梟龍戰機釋放誘餌彈。(資料圖)
  “梟龍”出世

  1986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CAC)成都飛機製造廠和美國格魯曼公司簽訂合同,雙方將共同研製一款代號為超-7(Super-7)的輕型戰鬥機。在此之前,中國就試圖利用當時在航空電子技術和航空發動機製造領域取得的進步,對殲-7型戰鬥機進行改進和提升,這筆合同便是原計劃的延續。但合同簽署4年後,由於中美關係陷入低谷,聯合研發項目也被迫中止。一年後中國再次試圖通過自身力量重啟超-7項目,研發計劃被轉交給了611所,項目名稱也改為FC-1型,其代表含義為中國戰鬥機(Fighter China-1),同時該型飛機也得到了一個響亮的綽號——“梟龍”。

  在實際研製過程中,中國設計師擺脫了美國同行之前設計理念的慣性束縛。與此同時,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國內的航空科研機構陷入困境,一些俄羅斯航空專家紛紛前往國外尋找工作機會,其中一些曾參與過米格-33研發工作的前米格設計局科研人員也加入了FC-1型戰鬥機的研製團隊。

  1990年由於印巴核試驗,美國對巴基斯坦實施了制裁,使巴基斯坦失去了採購F-16戰鬥機的機會。1998年日漸成型的FC-1戰鬥機引起了巴方的注意,並決定向該項目注資1.5億美元(隨後增加到5億美元),巴方遂成為FC-1戰鬥機研發項目的成員國。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此舉主要是應對印度方面的LCA輕型戰鬥機研發項目。從此,FC-1又多了一個新的代號——JF-17“雷鳴”(JF意為聯合戰鬥機,Joint Fighter),兩個名稱被中巴兩國同時使用。

  1999年得到巴方注資後的“梟龍”項目研製進度大大加快。2001年2月,巴國空軍司令采納了“梟龍”戰鬥機的最終設計方案。但有趣的是,中國空軍方面對“梟龍”卻沒有任何評價。這意味著當時“梟龍”只是正在研製中的殲-10戰鬥機的保險替代品,因為當時殲-10戰鬥機採用更先進的技術也意味著更大的風險,如果殲-10項目失敗,中國空軍可以退而求其次,採用“梟龍”戰鬥機。殲-10戰鬥機研製成功後,“梟龍”戰鬥機只能成為不折不扣的外貿型戰鬥機,不過為了保障“梟龍”能夠順利外銷,預計中國空軍也會少量裝備。

  2003年5月31日,經過一再延期後,“梟龍”終於問世,同年8月25日進行了17分鐘的首飛,隨後在9月3日便向觀眾開放。“梟龍”的第一架原型機主要用於確定具體飛行數據和性能評估,因此大部分航電設備並沒有安裝,但在“梟龍”機翼末端掛載了兩枚“霹靂”-5E型空空導彈的模型。“梟龍”第二架原型機主要用於進行地面強度試驗。“梟龍”第三架原型機主要用於氣動學研究,並在2004年4月9日成功首飛,3號原型機不但承擔著“梟龍”氣動外形最後定型的重擔,而且還要兼顧飛行手册的修訂與完善,期間巴基斯坦飛行員也對3號機進行了試飛。

  2006年4月,“梟龍”4號原型機也進行了首飛。4號原型機配備了齊全的航電設備,掛載了各型空空導彈和空地導彈,並首次掛載了電子對抗吊艙,其最引人注目之處就是進氣口採用了類似美國F-35的DSI技術(無附面層隔板),在進氣口前方的機身上設計一個鼓包狀突起部,對進入進氣道的空氣進行預壓縮,同時消除影響發動機吸氣的附面層,起到了減小飛機雷達波反射面積的作用。此後不久,5號機也製造完成,主要用來在地面進行一系列疲勞試驗,以檢測“梟龍”的穩定性。

  經過一系列實驗後,2007年6月,“梟龍”在巴基斯坦方面的廣泛介入下正式投入量產,巴基斯坦廠商負責生產“梟龍”的機翼和採購大部分航電設備。據稱,成飛目前能夠年產30架“梟龍”。2008年1月,巴基斯坦境內卡姆拉市新建完工的飛機製造廠也開始正式組裝“梟龍”戰鬥機,目前的年產量為20架,巴基斯坦還計劃提高“梟龍”戰機的國產化程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