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西方攻擊利比亞 政治考量多於人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22 08:27:08  


這張英國國防部3月20日提供的照片顯示,一架英國空軍“颱風”式戰鬥機從英國林肯郡一個空軍基地起飛參加對利比亞軍事行動。新華社
  中評社台北3月22日電/在北約主導下,西方已經展開對利比亞的戰事,這波國際合作所顯現的,全出於善意與人道考量?還是想扶植民主政體?恐怕更多是現實國際政治的考慮。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幾周前英法要求要設置禁飛區,可是美國並不願意捲入紛爭,畢竟它還有伊拉克與阿富汗兩場戰爭仍在進行中,所以國務卿希拉里所提出的先決條件是“必須經過聯合國授權”,這意味反對國際軍事干預。當時國際政治氛圍是,歐洲國家受到民意壓力,政府必須要表態,可是付出代價過大;英法希望美國帶頭,但奧巴馬不能公開反對軍事介入,所以再推給聯合國,反正讓中國做壞人。 

  但這幾周變化很大,在人民起義的浪潮下,卡扎菲政權不僅沒垮,還反攻東部,沿著地中海沿岸,一個城市、一個海港吃下來,眼看最後班加西就要被攻下來。西方社會非常擔心,以卡扎菲政權之殘酷,一百四十萬人口的班加西,會上演前南斯拉夫的屠殺慘劇,唯一可以阻止他的方法,就是在東部實施禁飛區,讓卡扎菲的地面部隊失去空中掩護,前進不得,即令東部臨時政府沒有能力反攻,也可以形成割據局面。 

  這波由英國與法國領導的外交行動,特別說服奧巴馬總統,以不部署地面部隊為條件,同意領導這場以北約為主的行動,但是他擔心觸怒國內反戰情緒,所以讓英法出頭,美國角色壓得極低。其次,為避免輿論指責是西方入侵,是由阿拉伯聯盟向聯合國提案,並且還有個別國家,如卡達,實際參予軍事行動;最後,中國與俄羅斯不願意得罪阿拉伯國家,又受到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的壓力,有條件的不反對決議案。 

  然而,這個過程還是反應了國際政治的虛偽與暴力。原來的決議案授權可以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來禁航,在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認知中,只要宣示後,卡扎菲絕不敢越雷池一步,無須動武即可達到禁飛目的。而事實上,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案通過後,卡扎菲立即宣布停火。可是西方國家卻認為他在爭取時間,擴大解釋決議案;既然真正目的在協助東部臨時政權,就要狠狠打擊卡扎菲的武力,於是,西方宣布卡扎菲不遵守停火協議,立即開始攻擊,飛彈瞄準利比亞的防空飛彈基地,炸彈摧毀了機場,企圖剷除利比亞的空防能力。這當中攻擊地面坦克與車輛,以及摧毀卡扎菲私宅,都超過決議案的範圍,中國與俄羅斯,阿拉伯聯盟與非洲團結聯盟都已經表達不以為然的態度,西方把這次決議案當成空白支票,將會對下一階段的聯合國合作製造障礙。 

  阿拉伯聯盟的提案是聯合國決議通過的關鍵,但阿拉伯聯盟提案真的是出於民主考慮嗎?當然不是;在阿拉伯國家中,受到茉莉革命的衝擊,已經變天的如埃及與突尼西亞,支持抗暴人民並不為奇,但是許多政權原本是被革命對象,竟然站在革命那邊,批評卡扎菲政權,才是奇怪。從國際政治現實來看,一點也不奇怪;巴林才剛剛邀請沙特派兵入境,殘酷鎮壓境內的什葉派民眾,但國務卿希拉里不僅沒有譴責,反而強調這是巴林的主權國家行為,邀請沙特派兵,也是完全符合海灣國家理事會的共同防禦條約。美國明顯的對利比亞與巴林是兩套價值標準,這當然是要爭取阿聯合作,縮小打擊面,但是許多後院著火的阿拉伯國家,像葉門與阿爾及利亞,也趁這個機會讓西方注意力放在利比亞,放過自己。 

  單靠禁飛其實是沒法解決利比亞問題,後續有幾種可能狀況,一是卡扎菲的地面部隊不靠空中掩護,仍然長驅直入班加西;其次是卡扎菲被殺或被自己人推翻,革命成功;最後是東西分裂,誰都沒有能力解決對方。西方最不願看到第一種狀況,但願意攻擊卡扎菲官邸,促成第二種狀況,第三種維持現狀,西方無可奈何下可以接受,但這馬上會招來全世界的批評,東部是利比亞盛產石油的地區,這下子西方國家跳到黃河都洗不清了,弄到最後,不是就為了石油嗎?


    相關專題: 阿拉伯世界風雲突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