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韓媒稱中國國產航母服役後將主導西太與印度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12 13:07:46  


 
  第三,中國海軍的未來——尚無能力與必要與美國競爭

  相比俄羅斯“雷聲大雨點小”的航母發展,日印兩國似乎更加現實。而兩國受制於自身的政策、技術原因,現在無力與中國進行航母競爭。因此,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中國成為亞太海軍首強及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航母大國只是時間問題。但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大力發展海軍軍備,並在與英國的硬拼中耗盡鮮血不同。此時的中美更加類似於二戰結束時的英美兩國。那時,美國通過在20世紀上半葉的積累發展,在一戰結束後已經成為實力僅次於英國的第二海軍強國,而在二戰期間,其毋庸置疑的取代英國,成為世界海軍首強,開始主導世界海上霸權。而儘管英美兩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有過互相以對方為假想敵的作戰計劃,但新時代的英美大戰為何未能上演?原因很簡單,作為追趕者的美國,在其實際足以達到“和平過度”的程度之前,一直保持與英國的良好關係,一直避免觸及英國的根本利益。

  今天的中國與昔日的美國類似。從中國的根本利益出發,在可預見的時期,國家利益並不要求其挑戰美國的根本利益。而美國之所以沒有昔日英國的鎮定,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兩次世界大戰的干擾,從而使美國有能力將精力更大的集中在對潛在對手的挖掘與打壓之上。對中國而言,此時與美國爆發任何形式的大規模對抗乃至軍事衝突,都是在重蹈一戰時期德國的覆轍。儘管中國不存在類似昔日德國那種戰敗並被瓜分的可能,但任何一場受益有限的戰爭與對抗,都會極大的非正常損耗中國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因此,中國應在保證其始於中東的能源運輸線的安全的前提下,將國家力量的影響方向,指向美國都尚未觸及的地方,亦如昔日美國將“觸手”伸向英國並全面觸及的中國及南美。並通過擊敗西班牙這種間接方式,在不與英國發生直接關係的情況下,獲得在世界上的“生存空間”。具體到策略上,中國可加大在非洲的力量輸入。原因很簡單,在以歐洲國家為主導的世界殖民體系崩潰之後,非洲還原了其“處女地”(沒有大國施加影響)狀態。而一旦實現對非洲大陸的有效控制,中國將獲得面向印度洋與大西洋的廣泛發展空間,且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傳統友誼,顯然也有助於其實現非洲抱負。而至少到目前為止,美國對非洲的直接軍事干涉也僅限於克林頓時期對索馬里摩加迪沙的那次失敗的突襲行動。而中國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建立在航母基礎上的遠洋海軍是不可或缺的。而在獲得對非洲足夠影響力的情況下,航母為中心的遠洋海軍,無疑又將成為中國進一步向世界施加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而在整個過程中,在客觀上,中國完全可以將與美國進行的競爭降到最低。

  站在亞洲的角度上講,自二戰結束以來,一直未曾有一個該地區國家獲得過絕對的優勢(蘇聯為歐洲國家)。因此,面對中國日益崛起的國力,其他國家將其視為假想敵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借此將亞洲推向整體對抗的狀態,則是極其缺乏理智與遠略的行為。而站在世界的角度上講,對美國而言,上世紀50年代初與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兩場戰爭已經證明,以任何的戰爭方式遏制中國都是行不通的。中國的崛起是美國必須接受的事實。因此,作為充滿理智的兩個大國,互相尊重顯然比再次引發戰爭更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而作為日後將被兩國大力發展的航空母艦將成為兩國在實力相對均等的條件下,尋求利益共同點的重要砝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