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造大飛機讓世界驚詫 十年內叫板西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11 11:13:10  


 
  8月17日,又一次試驗,順利加載到67%載荷,大夥“虛驚一場”。伴隨著洩壓閥排氣的呼嘯聲,機艙內壓力卸去,大夥的壓力也一下洩了,王與“癱軟”在椅子上。

  王與說,強度所機身室一共37個人,有31人在30歲以下。正是這幫年輕人,用194天就完成了預計300天完成的任務。當初唐長紅要求強度所實現“3天一輪載荷、7天一輪強度的快速循環迭代”,被視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畢竟,當年殲轟七飛機僅是做一輪強度校核就需半年;再進行結構減重,又得半年。可強度所開發出國內第一個強度分析自動化平台,讓“天方夜譚”最終成為現實。

  某型號總線系統負責人趙庫,這個曾經的一飛院最年輕工程師,率隊為某新型總線建立了中國第一套測試體系。在談判中,趙庫以充足論據迫使外方將要價降低一半以上,被評價為“不好對付的中國人”。他說,“前期我們跟國外學,中期形成自主能力,後期國外反而沒我們用得好,只得跟我們買交換機,其已被國外多機型採用。”

  這是青春的勝利。

  這是一個讓世界驚詫的追夢之旅。

  按慣例,新機新研成品一般控制在25%左右,可某型號新研或改進成品達到90%以上,全部實現國產化。“人在沒有指望時是最強的,正所謂背水之戰。”回顧研製初期的坎坷,唐長紅說。

  “下一個目標是帶性能參數、可飛行的數字樣機。”李守澤說。原殲-10總指揮劉高倬在殲-10面世後曾說,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已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2012年,當得知某型號即將首飛,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說,“今後10年是中國與西方強國並駕齊驅的10年”。在一飛院這班年輕人身上,我們看到了新一代航空人的特質,更看到了中國航空工業“黃金十年”的底氣。

  (根據保密要求,文中除林左鳴、李守澤、唐長紅、馮軍、劉高倬外,其餘人名均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