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國產飛豹殲轟機研製全過程:發動機研發不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19 10:44:39  


 
  1988年2月,“飛豹”飛機由海裝直接與四大家,即西安飛機設計所、西安飛機製造公司、試飛院、西安發動機公司簽了合同。關於可靠性、三防以及定延壽等都

  是主機所、軍方與有關單位另簽的一些小合同,很靈活,實在講也有點亂。合同制對軍方和工業部門(包括廠、所)都有好處,主要是責權利明確,能發揮各方面的

  積極性。總之,合同既要有利於促進、保證當前的研製工作,也要有利於項目的進一步發展。

  首創使用某型導彈火控試驗機

  “飛豹”飛機是我國第一代殲擊機轟炸機,機上的電子設備還是比較多的,系統比較複雜;特別是某型空艦導彈火控系統,設備是國內自行研製,系統配套關係多,有多功能雷達、空艦導彈指揮儀、多普勒導航系統、航姿系統、大氣數據計算機、飛控計算機等,技術難度大。當總設計師陳一堅同志提出要用轟一5飛機改裝為“飛豹”某型空艦導彈火控系統試驗機時,我們在國防科工委招待所召開專題會進行研討。

  設計所同志認為,有專用試驗機可提早進行系統試驗,對問題早發現早改進,增大技術上的可靠性,縮短飛機的研製周期;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要用×××萬元,時間2~3年,請海軍提供一架能飛行的轟一5飛機。這裡的問題一是技術上是否可行?總師組織過論證,國外確已有先例;到會同志都認為,在我們國內雖未幹過,但也是可行的;二是轟一5飛機從那來?海軍同志當即表示能解決,三是經費,我當即電話請示,主管的高鎮寧副部長表示支持;四是時間,進度要快,要真正起到先走一步試驗機的作用;五是試驗機的改裝廠和改裝試驗的組織工作。對第一、二、三個問題都有了解決方案。

  我主持了這個近50人的會,大家非常齊心,都支持幹;報國防科工委後很快得到批准,在海軍李景副司令大力支持下,所提問題很快都得到了解決。飛機是從海航部隊抽調,在海軍上海維修廠改裝;進行中困難比較大的是火控系統新的配套設備一時難以提供,進度一拖再拖,實際上是地面試驗件裝上了飛行試驗機。進度是從1984年開始直到1988年完成飛行試驗任務,跨越五個年頭,實際用了三年多時間,比較好的完成了計劃,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目標。在摸索工作中費了些勁,但在我國新機研製中,用老飛機改做新技術的試驗機還是首創。

  軍機研製中首次使用飛行模擬器  

  我國在殲7、殲8飛機研製以及後來各種改型中都建有操縱系統模擬台,主要是用於系統的間隙、慣性和磨擦力的檢查、測量和調整,可以使駕駛員感受杆力的大小,但對駕駛技術方面無法提供益處。而國外在民機和軍機方面都廣泛發展飛行模擬器,以有效的訓練飛行員,縮短空中飛行訓練時間。我在國外參觀過這種設備,也上去體驗過。我主張像“飛豹”.這種完全自行設計的新機應有專用的飛行模擬器,供設計和試飛員用。首先是給首席試飛員感受飛機特性,以保證飛機設計好和首飛安全第二為培養試飛員減少空中飛行時間。這是我看資料和國外參觀形成的思路,因此在“飛豹”研製過程中,對試飛院的飛行模擬試驗室就特別重視。  

  在1984~1985年,我每年幾次到閻良都要聽取一下這方面的匯報,支持引進模擬器液壓控制系統,組織了同北航合作研製視景系統的論證、討論,這大約是在1985年正式下文上馬的。雖然在研製過程中碰到一些技術問題,尤其北航視景系統的進度一拖再拖,但這個飛行模擬器在飛機研製中還是較好的發揮了作用。這裡可以做些統計,投資大約是XXX萬元,利用率缺統計數據,總的感到經濟效益很好,當然更主要的是保證首飛以及後來的飛行安全。在中國航空史上,開發使用飛行模擬器,“飛豹”飛機是首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