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空軍新空管系統使飛機飛行間距縮短5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1-15 16:20:33  


中國殲-10戰機挂彈准備起飛訓練。(資料圖)
  人物小傳:陳志杰,空軍裝備研究院某研究所副所長,高級工程師。國務院、中央軍委航空管制委員會辦公室特聘總體專家,全軍空中交通管制專業學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4年獲“求是”獎,2007年獲“何梁何利”獎,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靠頂層設計牽引科研方向 

  對“上梁不正下梁歪”這句俗語,陳志杰另有一番解讀:沒有科學的頂層設計,基礎的科研工作很容易迷失方向。

  上世紀90年代初,陳志杰受命組建我軍第一個航空管制研究室。爲改善國內航管技術落後的狀况,陳志杰跟踪國際前沿技術,對西方國家的航管模式進行了深入分析。

  結合我國空管、空防、空運的特點規律,陳志杰在冷靜思考中確定了以“融”爲主的頂層設計:只有融合軍隊和民航用戶的需要,融合航管諸要素的功能,實現軍民航空管制一體化,實現空防空管一體化,才能在藍天架起“高速路”,保證飛行的安全高效,確保國家領空的安全。

  回國後,他組織人員迅速展開研究工作:對全國所有通航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進行分析、跟踪測算;對全軍航空兵訓練以及所有軍用機場的使用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建起符合發展趨勢的數學預測模型。

  而後,陳志杰帶領課題組進行系統集成,反複優化空域利用方案……2006年底,曆時13年刻苦攻關的“全軍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綜合論證和系統集成”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如今,在該系統指揮下,飛機空中飛行間距縮小了數倍,機場接受或放飛一架飛機的時間從過去的5分鐘縮短到現在的1分鐘。

  要自力更生也要善于借鑒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把尺子、一張地圖、一副耳塞、一個話筒”的手工操作模式是我國航空管制工作的生動寫照。1992年,作爲航空管制研究室的組建者,陳志杰從零開始,艱難起步。 

  在對軍用機場進行現場勘察過程中,他帶著課題組成員風里來雨里去一年多,坐吉普車搞調查,屁股上都磨出了水泡。1996年在承擔沈陽等地航管建設時,工作量非常大,任務繁重,他帶著課題組成員和當地工程隊一起布電綫、刷油漆……看他們幹得那麽賣力,施工隊民工不解地問:“單位一天給你們多少錢?” 

  回憶當時的情景,陳志杰深有感觸地說:“面對全新的領域,僅靠自力更生是不够的,要加速科研進程,還要善于借鑒融合國外的先進經驗”。 

  在艱苦的科研攻關中,陳志杰自始至終都緊盯世界相關技術前沿。研制某核心軟件過程中,他從國外找來大量相關資料,3個月內將其完全吃透。然後,他將其精髓用到實際攻關中,很快完成了任務。 

  讓自己成爲“友好的界面” 

  陳志杰擔任某航管研究室副主任時,還不到30歲。一上任,他對大夥說:“我這個副組長其實不是官,也就是把大家組織好。” 

  陳志杰平時是個急性子,可在科研工作中,他就成了真誠的傾聽者和溝通者。同事們評價:“他是一個‘友好的界面’,善于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 

  最多的時候,陳志杰帶著全國16個科研院所的專家搞項目。課題組里都是有分量的專家,個個敢于在科研中較真!食堂、試驗現場、宿舍,時常會有“火花四濺”的思想碰撞。面對分歧,他同各組精英一個個進行咨詢協商,對意見建議一條條分析優劣,統一思想。在他的導調下,爭論始終沒有變成爭吵,團隊的親和力、凝聚力不斷增强。大夥兒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了屢建奇功的科研“拳頭”。(來源:解放軍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