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低調介入利比亞 美國轉變領導世界方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25 14:25:16  


  中評社北京3月25日電/光明日報刊登文章說,多國聯軍對利比亞發動的軍事打擊已進入第5天,西方大國“盤算”也逐漸浮現。

  文章指出,與近幾十年來美國參加的各場戰爭相比,美國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態度最耐人尋味。首先是決定權和領導權。以往戰爭,總是由美國領導,並由美國決定何時攻擊。這次,奧巴馬總統表現出對這些全然不感興趣。其次是對戰爭目標。以往的戰爭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更迭政權”。這次奧巴馬在軍事攻擊前雖也說過,卡扎菲已失去領導利比亞人民的合法性,必須走人。但軍事打擊開始後,針對英法想搞“斬首行動”的報道,美國防部長蓋茨明確表示不贊成,認為超出聯合國授權的行動只會導致“更多麻煩”。美軍方也不排除卡扎菲繼續執政的可能。三是對追加軍費。按慣例,戰爭一打響,總統就會提出追加軍費。但奧巴馬卻表示,現在的軍費夠用,他無意追加軍費,也不會向利比亞派遣地面部隊。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美國不想打持久戰,希望速戰速決。

  對美國在對利比亞軍事打擊中超乎尋常的低調,不少人認為,這是美國力衰退所致。不過,也有專家指出,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可能標誌著美國領導世界方式的轉變。此前,美國作為“世界警察”,總是帶著“兄弟們”衝殺在第一線,承擔著主要負擔,也常常成為眾矢之的。現在,他下放部分權力,讓各地“片警”領導行動,他提供必要的協調和軍事支持。雖仍是“世界警察”,但卻退到二線。這樣做,不僅可以改善形象,爭取更大外交餘地,還能節省“管理世界的成本”。已有學者稱之為“奧巴馬主義”。如果這次在利比亞“試驗”成功,國際關係可能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

  美國的“奧巴馬主義”恰恰給一直窺視機緣,想表現一下的“片警”法國總統薩科齊帶來了機會。這就是為什麼在利比亞戰爭中,法國能搶美國風頭,最早對利比亞發動攻擊的根本原因。記得在伊拉克戰爭時,法國是堅決反對的。薩科齊這次願意衝在第一線,也不完全是替人“火中取栗”,他有自己的“盤算”。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阿拉伯世界風雲突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