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經濟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
中評社訊╱題:「人文經濟」:中國發展新道路 作者:胡星斗(北京),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作者探討了「人文經濟」的定義、本質、發展人文經濟的目的及意義,提出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新思維、新路徑;而「人文經濟」將是既符合當前和未來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需要,又順應世界潮流的最佳戰略選擇。
何謂「人文經濟」
人文經濟,也稱人本經濟、人道經濟,是尊重人的生命及其價值,以保障人的幸福和尊嚴為目的,協調效率與公平、技術與人性、科學與人文的關係,達到經濟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發展的經濟模式。
學術界有「人本經濟學」(巫繼學、陳惠雄等),是區別於傳統的主要研究「物」的經濟學,而強調對人的慾望、需求、消費等的經濟學研究。但沒有「人本經濟」之學說。西方有Humanistic economy或humanistic economics之說,它主要是研究社會性的利他的經濟活動,而非個人主義的自私的行為。其研究課題是家務勞動、生態環境、教育、健康的經濟價值等。由於發達國家基本解決了社會保障、勞動保護、使用童工、強迫勞動、教育滯後、環境惡化、權利缺失、對人的生命與精神和心理層面重視不夠等問題,所以,humanistic economics只是著重於發達國家一些具體經濟行為的研究,並沒有人文經濟的廣泛內涵。人文經濟應當譯為humanist economy,即人文主義經濟。人文經濟的提法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對其經濟、社會問題的反思和對不平衡發展的矯正。
「人文經濟」一詞近似於「人本經濟」、「人道經濟」,但比後者更準確。人文經濟是近代以來人文主義思潮的延續,而「人本」則與「神本」相對,有與宗教、自然、萬類生命相衝突的嫌疑,「人道」則偏重於對人的生命的關懷。它們都不如「人文經濟」一詞闊大深遠。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環境不平衡發展的情況嚴峻,一些弱勢群體的權利受到嚴重的損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及時提出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而人文經濟就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經濟模式。它強調「全面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協調發展」、「以民生為中心」、「以人為目的」,改變物質文明畸形發展、社會不公日益加劇、環境生態瀕於崩潰、道德信用陷入危機的現狀。
人文經濟的本質是遏制權力和資本的侵害性,將無限(權力)政府導向人文政府、將野蠻市場經濟導向人道市場經濟。
發展人文經濟的目的及意義是,尊重生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克服異化現象、糾正物質的畸形發展、深化人性化的改革、主動迎接「企業社會責任標準SA8000」的挑戰、塑造尊重勞工權益的良好的國際形象、培養公民道德和政府責任感、打造「善治」政府、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全面建設小康和現代化的偉業、實踐「三個代表」。
人文經濟的內涵
人文經濟兼顧利益與道德、競爭與合作、個人與團體、效率與人性、技術與人格,將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與人本、仁義、信用、中和等思想結合起來,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道義感、使命感、責任感、氣節精神,以及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尊師重教、愛國主義的精神運用於市場經濟的文化建設,促使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與環境和諧發展。所以,人文經濟就是人本人道、公平公開的市場經濟,是以人為核心,既主要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又尊重人文價值、體現人文關懷的經濟形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