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怎樣應付美元陷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2-19 08:35:04  


從表面上看,人民幣地位上升之快令人印象深刻。
  中評社香港12月19日電/英國《金融時報》12月19日載文《中國怎樣應付美元陷阱?》,摘要如下:

  “中國崛起論”的鐵杆支持者們正在鼓吹一種新論調。中國不僅是世界上產品最豐富的出口國、最富裕的債權國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有望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主要提供者——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預測,或許不出十年,中國就能做到這一點。然而,中國的經濟奇跡並不像這一切所顯示的那麼神奇。實際上,人民幣國際化與其說標誌著中國崛起,不如說是中國內部混亂的一種跡象。

  從表面上看,人民幣地位上升之快令人印象深刻。今年上半年,以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總額達到9570億元人民幣(合1460億美元),而一年前的數字幾乎為零。香港人民幣存款即將突破6200億元人民幣(合970億美元),自2008年以來增長了10倍以上。中國當局與多家外國央行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他們希望人民幣能與其他主要貨幣一同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准貨幣“特別提款權”(SDR)籃子。在這種背景下,再考慮到美國當前的虛弱,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眾多評論人士都預測,在不久的將來“人民幣將占據統治地位”。

  然而,人民幣地位上升的原因何在?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2008年後中國對所謂“美元陷阱”的反感說起。截止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時,中國總共持有價值1.5萬億美元的美國金融資產,當中包括持有大約7%的美國“機構債券”。這類債券由與政府有關係的放貸機構發行,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就是其中最大的兩家。而“兩房”的失敗,說明中國在這些投資上有蒙受重大損失的風險。同樣,後雷曼時代的經濟衰退,導致全球各地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銳減,致使中國經濟增長在2009年初跌入谷底。於是中國領導人再次得出結論:他們正在很不妥當地依賴於外國、尤其是美國的經濟管理質量。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