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相信,人民幣國際化是一種“特洛伊木馬式的改革”,中國央行并非把它視為最終目標,而是作為推動更多改革的一個借口。這一觀點有合理之處,因為人民幣國際化要求完善中國不成熟的金融市場,并解除資本管制。中國在這一方面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在多年穩步升值之後,人民幣目前沒有向上或向下的巨大壓力,但應當允許人民幣對周期性市場壓力做出靈活的回應。
不過,有一個領域,推廣人民幣使用可能為它帶來近期利益,并指出未來的發展路徑。這個領域就是地區貿易和投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絲綢之路”計劃,會加強中國與東南亞、中亞、中東和歐洲之間的實體與金融聯系。4個世紀之前,在中國國際貿易實力達到頂點之際,中國的銅幣在整個亞洲和更遠的地區被用作一種國際交易媒介。今天,有關人民幣國際化的設想遠比這廣闊。
中國對外貿易的近一半與加工相關,即中國從其他東亞國家進口零部件,在境內組裝之後出口到西方。幾個亞洲國家的貨幣跟蹤人民幣的緊密程度已超過跟蹤美元的程度,這意味著人民幣可以用作這個合作生產網絡的“參考貨幣”。總體來說,增加人民幣的使用會讓亞洲受益,可以在區域內貿易中提高貿易效率、降低匯率風險。
讓人民幣成為一種地區性貨幣而不是全球性貨幣,在技術上更可行,因為中國對網絡內大多數夥伴國都是貿易逆差,那麼更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中國將用人民幣進行支付結算,其夥伴國將持有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隨著絲綢之路計劃使更多人民幣流出中國進行投資,人民幣將自然而然地成為一種更普遍的交易媒介。
為實現這一目標,人民幣匯率應當更多地與亞洲貨幣聯動,而不是與美元掛鈎。掛鈎美元意味著人民幣相對地區貿易夥伴國貨幣高估。一定程度的貶值是符合邏輯的,但貶值本該在過去一年裡通過一種漸進的、更靈活的匯率調整過程實現,而不是一下在幾天內進行出人意料的調整。維持匯率穩定以促進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在地區範圍內來講更合乎情理,但這將需要中國接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更大波動。 |